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校友录>我和四十中有个故事

我和四十中有个故事

巴掌大树荫下的幸福

作者:xiaoba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7-10-29 14:28:52

巴掌大树荫下的幸福
  0113班  张明浩 

   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给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的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题记
   我是张明浩,四十中2004届校友,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八零后,却也有着和师弟师妹们一样的专属于自己的成长记忆。
   或许我和大家一样,都出生于幅员辽阔的祖国北方,“慷慨悲歌之士”的豪情与坚守一直都是我们成长的航向。
   二十五年前,我开始在河北保定感受这个世界。祖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道的农民,而我出生于一个平凡却又温暖的四口工人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但却身体力行地将“本分做人,知恩图报”浸润进我成长的点滴之中。虽然家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一直不是很好,但我至今还记得母亲将家中仅剩的几百元钱毫不犹豫地借给生活条件更差的邻居时的情景;也记得儿时因父亲出差在外,主动帮母亲买米买面不求回报的好心人。母亲常说,“人要懂得知恩图报,只要大伙儿都能帮一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而家中拿到的每年城市人口最低生活保障金、一路求学过程中学费的减免,也让我感受着来自社会的关怀力量。又或许是因为父母没有接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所以,劳尽他们半生岁月努力为我和哥哥创造一切可能继续求学的机会。我想我们并没有让他们失望,今后也会带给他们更多的希望。因为,“知识改变命运”是我们至今坚守的人生信条;“人穷而志不短”则是一直激励我们成长的朴素良言。
   或许我和大家又有些不一样,自小对于广播、电视的热爱与向往,让我很早就有了志于从事传媒事业的理想,并在不断努力。
   回望在四十中求学的时光,奠定了我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对于语言表达的追求。在这里,我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的登台演讲,至今我还记得那次演讲的主题是“读书”、我的语文老师刘二彦老师对我的耐心辅导,一等奖、总分第二名的成绩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多的是一份坚定和希望。在这里,我面对了人生中很多次的挑战磨砺,高手如云的学习环境、赶超有序的良性竞争,让我学会从容,教会我自强。在这里,我收获了人生中珍贵的暖心良方,“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的校训,融入在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当中,其实也成为很多职业,尤其是传媒人应该坚守的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的理想诉求和职业操守。
   我们能够自信地说,四十中的学子一向都是中考中的佼佼者,这也曾是我的梦想,甚至,我也曾离它很近,很近。但是,中考的发挥之于我,并不理想——第一梯队的学校与我无缘,择校的机会也不属于我,带着些许遗憾,我进入了河北师大附中,开始了高中的学习。附中自由开放的氛围使我的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艺术特长尽情展现,尤其是2006年进入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体验也真正坚定了我对于大学选择的理想。
   2007年的第一次高考,带着老师们的一致反对和家人的默默支持,我成为一名艺术生,开始了在另一个独木桥上的行走。这一次,我和我的梦想——中国传媒大学擦肩而过,命运似乎还是没有垂青于我。但我没有放弃,尝胆卧薪再战一年,终于在六年前的夏末进入了中南六省第一校——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学习。
   进入大学,人生开始了新的阶段,我的追逐也才真正开始。成功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视与努力使我的专业成绩名列前茅,获得国家奖学金,并用这笔钱辅修了本校英语专业双学位;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团、校广播台、校电视台不断锤炼,也帮助我将校园金话筒、湖北省主持人大赛季军、全国校园金话筒等诸多荣誉收入囊中,并先后在河北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华通讯社音视频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进行专业实习。而在课余闲暇,义务给博物馆艺术馆配音、进社区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义务补习功课、校内外义务主持服务广大师生——在这些活动中,我不仅仅体会着“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更多的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份骄傲与担当。
2011年的九月,带着三年的历练与积淀,我开始了自己推荐免试研究生之路。最终,拿到包括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浙江大学传媒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以及本校华中科技大学四所学校的研究生拟录取意向。怀抱最初的梦想,我坚定地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就这样,近五年的追逐、历经三次考试,终于圆梦。
   2012年本科毕业,我进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攻读国际新闻学硕士学位。同学们都似乎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佼佼者,他们或深谙广播电视新闻制作技巧、或怀揣多种语言积淀,在这样的一群人中,我只有将自己的生活划分为三块:课堂巩固广播电视专业技能,图书馆弥补语言差距,校外兼职保证我的生活开销,就这样,研究生的第一年,在轻松的大氛围下,我却显得异常忙碌。因为我知道,想在这里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从2009年开始,每年四月份,中宣部会组织国内中央级六大涉外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三所学校的国际新闻学专业90名学生中选拔约10名同学,派往世界各地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驻外记者专业实习。最终,我通过选拔,公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亚洲总站(泰国曼谷)进行了三个月的专业实习。去年11月实习归来,又马不停蹄投入2014届毕业生求职季,并最终确定签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即将正式开始自己的媒体职业生涯,成为一名深度报道采编播记者。
   在和刘老师分享这份喜悦时候,刘老师提议将我这一路的成长成文,她好讲给师弟师妹们听。我多次推辞和拖延,实在是因为这份道路也并没什么特别,自己要努力的却还有很多很多。不过,作为刘老师教学生涯的第一任语文课代表,作为从四十中走出来的学生,左思右想,最终决定和师弟师妹们做一个分享,也告诉我的母校四十中:您的孩子张明浩,没有让您失望。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庆幸的告诉自己:物质的匮乏并没有妨碍我们人格的成长和健全;走来的路,因为弥足珍贵的关怀而平坦无前。 
   我不禁想到自己非常喜欢的古罗马哲学家 赛内加 说过的话:
As is a tale,so is life: not how long it is ,but how good it is,is what matter. (人生就像一部小说,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长,而是它有多精彩。)
   送给所有心怀梦想、一路前行的人。


   应刘老师要求,在文后,附上我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致谢,以表达自己一路走来的深深感恩。
                                     致  谢
   桂枝夭夭,灼灼其华;日月不淹,春秋代序。余自戊子鼠年入汉求学,时近四载;顾盼往昔,历历如在昨日。吾本性不甚聪慧,惟勤力自勉,徐图渐进。长路漫漫笃行修远,得助甚多,方有今日。
导师张昆,博学睿智,英风大略;授课灵活,酣畅行云;亲躬力行,素日待学生颇厚,余心有愧,惭无寸功。吾师志武,率性刚毅,懿德雅亮。常比邻而坐,授业传道,释疑解惑,吾倍感其恩。张敏吾师,授业外文;情思缜密,如沐春风;出吾于寒潭,迁吾于临渊;望与师公小宝尽享三口天伦。及有良师廷俊、振宇、发友、建明、刘洁、欧阳、星耀、闫隽、婷婷、牛牛、必勇、荣汉,于此,谨祝诸公康寿安乐。
   余出身寒门,双亲肩挑千斤重,犹奋力前行;二十余载寒暑不断,督导叮咛;个中艰辛,实非言语所能尽述。吾兄明辉,恪守家训,明理至孝,自立自强,终有所成。于此,跪谢父母养育之恩,泣拜兄嫂眷顾之情。
   荆州刘伟、京山唐胜者,皆荆楚英才,敦儒修文,感怀良多;长沙传熙、威远宇航者,乃湘蜀俊杰,同檐相守,濡沫相依;杭州戴生、加国小西者,奇遇良缘,毕生难忘;桂林逢超、远疆常欢、黔域洪鑫、山城欣宜、襄阳晴天、同乡纪洁、新闻同窗者,佳人益友,一并谢之。
青青喻家,滔滔汉水,森林大学,莫不尽染余之芳华。忝列师门,荆楚江城以驰骋;孤身起行,幽并太行之崔嵬。吾将远赴京城,离情别绪,郁集于心;前程未卜,若流水落英,漂摇不定。然则祸福相倚,忧乐并随,诸事岂能尽如人意!
   幸有诗相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冀人张明浩壬辰龙年于荆楚武汉喻家山

返回

上一篇:写给母校的一封信

下一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