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给家长的话
早恋与"教而有方"
我的一位教师朋友和我谈起了他的一位学生,张毅是一个高二年级的男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父母由于性格不合就离异了,他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由于每天忙于做生意没有太多的时间顾及他,于是十七岁的他既对自己的父母没有太多的感情,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怀与照顾,所以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后来同班的一个女同学经常关心他,和他一起解难题、习语法,那个女同学尽管父母俱在,但是由于父母二人工作都很忙,从来无暇顾及她,于是相同的感受使他们走在一起,他们平时都言语很少,但是和对方却有很多话说,同时也相互关心,遇到问题相互商量,后来,他们的关系被双方家长知道后,都非常生气,于是家长和教师开始了车轮战式的谈话,他的父亲还给了他一巴掌,这种"努力"不仅没有使他们分开,反而使他们的真的象恋人一样谈起了恋爱,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在乎家长和教师的感受。后来家长和教师无计可施,都说他们无药可救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这个男同学谈了很久,他说:"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其实我也并不想做家长眼里的坏孩子,可是我们的父母不管我们,只关心钱,还不允许我们有一个关心的人吗?"后来他哭了,……这件事在我的印象里很深,那次我不是作为一个咨询者,而只是作为一名听众。
"早恋"越来越成为学校中无法消除的一道"风景",在很多学生中间,"早恋"是他们都能理解的一件事情,而且也是习以为常的一道景观,现在的中学生对"早恋"不再大惊小怪,对"早恋"中人也颇感同情。一位所谓的"早恋"学生和我谈起自己的感受时说:"最初我们的关系只是比较要好,不过后来很多同学开玩笑,家长干预,他们的语言和行为真的让我受不了,他们还总去学校打探我,所以索性就和他好了",说这些话时她表现出很无所谓的样子。
这些事例使我震惊,现在中学生怎么了?为什么会有今天这种行为?但是我们在批评现在的中学生的同时,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社会、家庭和学校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负有一些责任呢?
人的性意识和性心理的发展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中学生当他们刚刚体验到对异性的一种好奇、敏感和吸引的时候他们对两性之间的关系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该作为一名指导者而不是批评者。
据心理学家们观察,一个人的智力、情绪、气质和性格至少有一半的家庭因素,对孩子来讲,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品质形成与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是密切相关的。一个民主型的家庭,孩子在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处事能力方面都会优于那些不当教育类型的家庭,当父母可以聆听孩子的心理话时,孩子也会在心理考虑父母的意见。所以现在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早恋"之所以发生,大部分的原因是孩子缺乏足够的感情关注,或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前面两例的两个学生他们最终走上"早恋"这条路和他们的父母是有一定关系的。他们都缺乏父母的爱,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所以父母不应该以任何籍口逃避对孩子的责任,这其中也包括对异性如何进行适当的交往的辅导。即使是婚姻解体的家庭父母同样负有教育和指导子女的责任。所以有心理学工作者申明,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行到足够的爱,他一定会处理与异性交往的关系的,早恋更不会发生。
当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存在异性交往时,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中学阶段的中学生一个典型特点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的话,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发生负面影响,许多孩子最初只是具有一种对异性的一种好感,而这又是中学生这个时期的一个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如果家长处理得当,孩子就会把握好与异性交往的尺度,不会陷入误区,可是有些家长却由于方法不当,反而促使一些孩子"早恋"。有的家长甚至小题大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你不让我早恋,我偏要早恋,你不让我怎么样,我就偏要怎么样。有些家长又走了另外一个极端,对孩子的早恋现象不管不顾,造成校园内早恋蔓延成风,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现在的孩子需要家长的尊重和理解,适当的指导和真诚的帮助,而不是蛮不讲理的指责和漫不经心的忽略。
"教而有方"这是社会对家长的要求,是学生对家长的呼唤,我们坚信,如果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合理,早恋问题也一定能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