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5-07-04 08:46:00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一、总则

 

(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

 

维度

I.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II. 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1. 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

1. 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主动探索和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

2. 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

2. 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了解其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3. 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并能熟练应用。

3. 探索使用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

4.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4. 利用技术手段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相连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5. 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以身示范。

5. 帮助学生树立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6.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找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契合点。

6. 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确定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契合点。

7. 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

7. 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

8. 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

8. 合理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9. 加工制作有效支持课堂教学的数字教育资源。

9. 设计学习指导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反思与创造。

10.确保相关设备与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正常使用。

10.确保学生便捷、安全地访问网络和利用资源。

11.预见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11.预见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可能遇到的问题,制订应对方案。

12.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12.利用技术支持,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3.让每个学生平等地接触技术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

13.让学生在集体、小组和个别学习中平等获得技术资源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

14.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观察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

14.有效使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反馈,对学习活动进行及时指导和适当干预。

15.灵活处置课堂教学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状况。

15.灵活处置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发生的意外状况。

返回

上一篇: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答案

下一篇:2015石家庄市中考成绩一分一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