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教育传真

教育传真

同济大学集成学科催生创新成果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6-11-20 00:00:00

瞄准城市发展战略 结合区域经济需要

同济大学集成学科催生创新成果

2006-11-20

  国内首个汽车风洞模型、上海首辆氢燃料电池公交客车和无人驾驶的清洁能源游览电动车、即将开始建设的万吨级生产线的新型环保生物材料……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同济大学一批自主创新、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高校学科门类众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带来了思维的碰撞和启迪,这应该是有利于创新的学术土壤。可是,长期以来高校的这一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各学科虽处同一校园,却难以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如何破解?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告诉记者,应注重集成创新,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实现关键领域的突破;还应建立面向国家战略任务和国际学术前沿的跨学科平台和团队,对重大专项课题进行攻关,解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为此,该校瞄准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区域经济需要,构建起以人才集成和知识集成为核心的集成型“学科体系框架”。

  在这个框架中,学校将纵深推进“城市建设与防灾”、“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等2个“强势型跨学科群”。它们依托国际或国内领先地位的强势学科和业已形成的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学校内部一组在空间上接近、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跨学科建设基本单位。例如以嘉定校区为基地的“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学科群”,由汽车、轨道交通、交通工程等多个主干学科构成,这个学科群对接嘉定汽车工业产业链,有力支撑了上海支柱产业的自主创新。目前,嘉定校区内洁净能源地面交通工具工程中心、嵌入式系统和大型计算重点实验室、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学校与国家磁浮工程中心共建高速磁悬浮试验线;与轨道交通企业共建轨道交通试验线……

  在“强势型跨学科群”的基础上,同济还将建设文理交融的“可持续发展”、医工结合的“医学和生命科学”、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文化创意”等3个“交互型跨学科群”,它们将采取学科交互发展的方式,依据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实现学科新跨越。同时,“海洋地质与深海地学”、“电子信息工程”等以国家优先发展领域相关学科为集成方向,以具备传统优势的学科领域为集成基础,以院系为运作单位构建的4个“优先型学科集成”也成为促成集成创新的有效途径。

  万钢告诉记者,未来两年中,同济大学将初步完成“集成型学科建设体系框架”,推进优化——集群——交叉——拓展的学科整合;初步完成“互动型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体系框架”,实现内部机制改革——区域经济融合的跨越。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11月20日

返回

上一篇:中美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前景广阔

下一篇: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