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部与美国国务院首次联袂组建教育代表团访问中国
中美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前景广阔
2006-11-19
最近几天,一个“历史性”的美国教育代表团在北京展开紧锣密鼓的访问。称之为“历史性”,是因为美国教育部和美国国务院首次联袂出访推广美国教育,代表团里的12所高校层次多样,既有霍普金斯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著名学府,也有社区学院。
两国教育交流意愿强烈
“9·11”事件后,留学美国难是个普遍现象。针对此问题,美国教育部长玛格丽特·斯佩林斯和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鲍威尔11月1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时都作出承诺,美国国务院与各部门正在协调签证问题,使签证程序“更透明”、“更迅速”。据斯佩林斯介绍,2005年美国给外国留学生发放的签证数约60万,同比上升了15%。97%的符合资格的申请者一般几天内就能拿到签证。
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工学院仁斯里尔理工学院院长安·杰克逊女士举例说:“为了适应不同留学生的需要,我们正在修订教学大纲与课程,以保证大学的开放性。”
未来的人才一定是具有多元化国际视野的,中国也正以开放的态度吸引着外国学生,这是美国大学校长在会谈时的共识。斯佩林斯向记者传达了一个信息:2005年,美国来华留学生达到1万多人,比上一年增长了36%。在这次会议上,有中国高校的校长对在座的美国大学校长说:“其实,在北大、清华等许多中国高校,不少课程都是英语授课,留学生学习不会存在语言障碍。”
跨国科研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请问,中国的合作者,你们希望我们做些什么呢?”莱斯大学校长大卫·李伯隆向出席圆桌会议的中国大学校长真诚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希望促进两国高校间更有实效的合作。
李伯隆领导的莱斯大学非常重视与中国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去年7月,该校成立了中国委员会,将与中国的合作列为该校对外交流的重点。学校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
“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我们人类会面临共同的问题,比如能源安全的问题,怎样让能源的来源更多元化、更安全,我们需要对这一人类的共同难题给出多种答案,中美高校的科研合作就要基于此。”杰克逊与李伯隆的看法如出一辙。
一些高校尤其是世界著名高校是否担心合作会导致失去自身竞争优势呢?佛罗里达大学校长伯纳德·马陈耸耸肩:“一点也不,因为科学是无国界的。”他表示,中国高校在许多领域的研究相当出色,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考虑与中国高校进行合作研究。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跨国高校的科研合作可以让学校之间共享资源,催发更强大的科研力量,这种合作将成为国际社会科技创新的引擎。”
联合培养人才要拓宽途径
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此次中国教育部和美国教育部签署的《关于进一步扩大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谅解备忘录》里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部与美国国务院自1980年开始合作执行的“富布莱特项目”培养了一批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中美双方希望以后在理工领域也能有类似项目。
除了依靠传统的项目外,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还要拓宽途径、搞活机制。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中美高校的合作培养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是院系间、校际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大学联盟的形式。比如,今年中国10所高校与加州大学系统10所校区合作开展“中国与美国加州大学系统10+10合作科研联盟”,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就环境保护、水力资源、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双方共同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课题联合培养博士。
“教育要有助于我们战胜偏见和欣赏不同于我们的文化。”参加圆桌会议的校长们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他们还建议,中美两国教育部对合作培养人才要加强规划,以学生交流为切入点,或者通过一些项目增加双方的联系。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