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大优势特色学科提升竞争力
形成高科技产业链 推动资源整合共享
2006-11-17
近日,建设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大楼在华中科技大学正式启用,百余名专家陆续进入实验室,开展我国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创新研究工作。这一新的进展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华中科大在服务“中部崛起”战略、加快“武汉·中国光谷”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华中科大的科技创新呈现出不凡的气象,源于学校清晰的办学思路——“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认为,“育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把育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创新是魂”就是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责任以行”就是要坚持把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大学生报效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华中科技大学要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也应该在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中去发展自己,使自己更具特色。
作为先进制造装备的“大脑”,数控系统对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过去数十年间,由于国外对我国一直采取技术封锁、高档产品限制、低档产品倾销的歧视政策,民族数控产业在竞争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199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前任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的指导下,华中科大的数控专家抛弃了西方普遍采用的“基于专用计算机”的研发思路,转而走“以通用工业微机为硬件平台,以DOS、Windows为开放式软件平台”的技术路线,从“硬件主导型”拉到了由中国人划定的“软件主导型”上来。
“创新成果如果不能在现实应用中成功找到出口,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生产力,那不仅是对高校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的浪费,也会窒息高校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朱玉泉介绍,“通过输出人才、输出技术、输出企业,华中科大成功地打通了三个层次的对外输出通道。”据悉,学校每年向社会输出本科学生七千余名,大大提升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学校输出一流技术,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能力。而第三个层次,则是为社会输出一流的高技术企业,提升区域乃至整个国家高技术产业竞争能力。
目前,华中科技大学依托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导的基础性研究平台,以“国家工程中心”为基础的技术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平台,以产业孵化器为主导的高技术企业孵化中心,以科技园为中心的企业生长基地,形成了一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企业孵化、产业生长的高科技产业创新链。
据悉,按照“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构想,学校将在未来的五年将工科、医科、管理学科等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应用学科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强调在科研与学科建设中兼顾全局,统筹发展。学校将适度调整科研、学科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强化质量意识,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多学科交叉的氛围,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