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业“专家大院”、创设科技示范样板、活内部管理机制
西北农林科大把教学科研基地设在田间地头
2006-12-17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大院’的帮助下,通过养布尔羊,我们家一年就发了‘羊财’,不仅给两个儿子娶了媳妇,还买了汽车和拖拉机,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啊!”谈到设在村中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大院”,陕西省麟游县农民魏龙林感激地说。
近几年,像魏龙林一样,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大院”中获益的农民兄弟越来越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一直以来,学校围绕苹果、猕猴桃、甜瓜、茶叶、辣椒等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开展科研与技术推广,将教学科研基地从校园实验室搬到产区田间,做到基地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与示范、培训、产业发展相结合;学校的专家和县乡农技人员、农民科技示范户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民得实惠、专家出成果、学生长见识”的教学、科研和科技推广“三赢”之路。
从2000年起,学校和宝鸡市政府一道在农村田间地头建立了32个农业“专家大院”,学校选派28名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直接将新技术、新成果从实验室带到“专家大院”里的示范园,通过“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技术推广单位+农民”、“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等方式培训科技骨干和新型农民,带动70万农户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亿多元,有力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总结“专家大院”模式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创新推广机制,提出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构想,即在区域产业中心地带,建设若干学校拥有一定产权、产学研三位一体、专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试验站,构筑“从大学到试验站,再到示范户”的科技推广渠道。学校以试验站为“联结点”,实现专家与地方科技推广人员对接,科研课题与农业生产问题对接,技术服务与农民需求对接,促进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对接。各个试验站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从品种到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建立科技示范典型样板,是科技推广的重要手段。学校各试验站采取“中心示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模式进行科技示范,并将科技示范与技术培训紧密结合起来。苹果试验站在白水县选择了7个示范乡和7个辐射带动乡,每个示范乡确定1个村作为示范村,抓100个示范户,建立100亩以上的中心示范园,辐射建立1000亩至1500亩的示范区。在进行大面积示范的同时,还采取1名学校专家帮带4名县级技术干部和4名乡级技术人员的“1+4+4”传帮带模式,为白水县培养了10名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的苹果专家,100名县、乡级技术人员,1000名农民技术骨干。此外,学校还建立了苹果产业数据库、苹果专业技术网站和苹果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为果农服务。
为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农技推广的积极性,学校专门设立了科技推广处,负责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组建特色鲜明的科技推广团队,形成了500余人的科技推广队伍;设立农技推广专项资金;并在职称评审上设立了推广研究员技术职务等。在技术培训方面,学校除在各试验站开设培训课堂和田间地头指导外,还在校内开办了“农村女经纪人”培训班、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和乡镇长培训班,每年培训5000名农村支部书记、村长的培训班也将开班。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