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教育传真

教育传真

思政新课程构筑大学生“精神家园”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6-12-16 00:00:00

上海高校积极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吸引力,让学生从“听课”到“信课”到“践行”

思政新课程构筑大学生“精神家园”

2006-12-16

  “这些课生动又富有哲理,它让我认识到,光有一腔爱国热情还不够,应该更加全面而理性地看待爱国主义”、“入校后一开始有些失去目标的感觉,但是听了绪论的讲解,精神又振作起来了”……11月初,华东师范大学对300名2006级本科生作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上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新课程有较大收获,许多学生在调查留言栏中写下了对这门课的喜欢。

  今秋新学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变脸”,《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率先进入了2006级新生的课堂。上海各高校在全面覆盖、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提升新课程的吸引力,在课堂主阵地为大学生们筑起了更加坚实的“精神家园”。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吃透教材,针对新旧课程的差别和新课程的特点努力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是此次课程实施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针对新课程“将道德与法律融于一体,与以往相比更强调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上海交通大学的施索华老师将法律、道德关联密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入了课堂讨论。针对新课程“更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特点,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建新老师通过各种形式,用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一堂课赢得学生7次掌声。

  而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好的做法。高校党政“一把手”纷纷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指导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不少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还亲自参加集体备课。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抬头率”和“信课率”,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创造了在网络中进行“虚拟实践”的做法,以网络模拟的方式吸引大学生参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师开起了“网上课堂”,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困惑、需求,并将这些内容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上海大学打破学科壁垒,组织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史、邓小平理论等学科的教授、博士共同探讨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将“信”化为“行”,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利用第二课堂,如旁听法庭开庭审判、深入社区的助民活动等,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有效延伸。

  课堂的生机盎然离不开好的教师。据了解,为保证此次新课程的实施,上海抽调了精兵强将。在现有的185名教师中,近半数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中青年教师比例达74%,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约占1/4;高级职称占了近40%。

  为了帮助“基础”课教师领会中央精神、熟悉教材,上海专门成立了由各高校4门必修课的教学负责人组成的4个“教学协作组”及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组”,协作组在教育部文件颁发后不久,就按照新教材的章、节、目,制作了PPT课件,及时下发到全市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手中,使上海在“基础”课教学中赢得了主动。

  上海市科教党委副书记翁铁慧告诉记者,新课程要真正落到实处、令学生受益终身,关键还在立足长效,建立健全完善的机制保障体系。

  为此,上海市科教党委拨专款建立了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基地;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新方案纳入各高校的教学规划;把“思政课”建设作为高校文明单位评估的新指标,纳入今年的精神文明考核体系;还将学生在社会实践、课外讨论等环节的表现情况纳入学生课程总成绩,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据悉,上海市科教党委正在酝酿按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10个章节,在本市高校挑选10位“明星”教师,担纲每个章节的示范课,并组织各高校思政课教师观摩、点评、交流,探索新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6日

返回

上一篇:国家“两基”攻坚办印发专门通知,要求各地...

下一篇:湖北明年投21亿实行“两免一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