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多家庭圆梦的人
——追记四川省蒲江县教育局局长罗德新
2006-12-31
平头,皮肤白净,一说话就呵呵地笑;整洁,身材修长,最爱穿休闲装;18岁当教师,30岁当校长,37岁当教育局局长。43岁,身患结肠癌,走了……
他就是罗德新,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教师、教研员、校长、教育局长。这个为无数家庭圆梦的人,就这样悄悄地走了。
9月25日早上,秋雨濡湿了如云的花圈。殡仪馆附近学校的教师,趁着课间的10余分钟赶过来,送罗德新最后一程。从蒲江县城到墓地,4公里路程。本来不是路的山林野地,也被送殡的人踩成了路。
同一个山头,罗德新的儿子去年刚刚睡下。2005年,儿子考上大学,可就在报到的前一天住进了医院。几个月后,因脑瘤扩散,医治无效死亡。中年丧子,他强忍悲痛,实在压抑不了,就找一个无人的地方痛哭一场。
一个朋友到办公室看望他,两人默坐半个小时,相对无言。起身倒开水时,罗德新背对着朋友,喃喃地说:“有娃娃就有梦,娃娃没了,梦也破灭了。我做的这个工作,只有拼命地整,让更多的家庭圆更好的梦。”他双肩微微一颤抖,重重地吐了一口气。
他的心里永远装着新的圆梦计划
2000年,罗德新走上蒲江县教育局局长的岗位。那时,他所面临的,不仅是业务能力的考验,更多的是胆识、魄力的挑战。
“我们能不能在全市率先实现‘普高’?”罗德新最先抛出这个重磅炸弹。当时,蒲江教育的现状是,全县只有4所高完中,共56个班、2800名学生,高中教育普及率仅有48%,而“普高”的最低标准是85%。
“就算我们现在不抓,过两年也必须抓,到时就被动了。早抓,娃娃早受益;早抓,上级部门对我们的支持就更大。”罗德新力排众议,最终拍板定音。因为他早就深入学校,走访教师和家长,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2002年,蒲江多渠道筹集资金6000多万元调整学校布局,变4所高完中为一所城区高完中、一所乡镇高完中、一所职高。2003年,蒲江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上升到87%,2004年92%,2006年96%。班额增加到146个班,学生增加到7800人。蒲江县高考本期同龄人口上线率在连续4年名列成都市前3名后,2006年获第1名。数据虽然枯燥无味,可就是这些数据圆了多少蒲江儿女的读书梦啊!
提起这些成绩,罗德新总是腼腆地呵呵一笑,他的心里永远装着新的圆梦计划。
2004年,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部署。随后,成都市教育局作出了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决策。罗德新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连续一个多月,他泡在学校,征求校长、教师和家长的意见。随后,罗德新拿出了“村小向中心校集中,初中向县城和区域中心镇集中,大乡镇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小乡镇单设小学”的标准化建设思路。
思路清晰、规划科学、知难而上,罗德新的拼搏精神感动了上级领导。蒲江有幸被列为成都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首批试点县。之后的那段时间,局长办公室里成天不见他的人影。他总是泡在工地里,督促工期、加强监督,确保质量和安全。
从2004年11月到2006年5月,一年半的时间里,蒲江20所农村中小学完成了投资上亿元的标准化建设。一溜溜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花圃、小白楼、运动场。地处最偏远山区的白云小学,如今已经成为省、市参观的样板。
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民间流传
6月12日刚刚开完现场会,罗德新办公室的台历却永远停在了6月13日。半杯喝剩的白开水、摊开的笔记本……似乎仍在等待主人的归来。6月13日,罗德新病发住院。9月22日,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人走了,罗德新的故事开始在民间流传。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鹤山中学一位来自农村的学生谭静,因家庭困难快要辍学了。校长罗德新了解这个情况后,嘱咐班主任赵肃多加关照,并自掏腰包每月补助这个学生30元生活费。他请赵老师转交,并保守秘密。直到今天,已经成为学校总务主任的赵肃才说出这个秘密。当年的贫困生谭静,早已大学毕业,在外地参加工作了,至今依然不知道是谁在默默资助他。
在办公室里,杨春英不敢提起罗局长。她说:“同事们一提起罗局长,我就脑袋晕眩,鼻子酸楚。”
2000年9月,杨春英和爱人王老师举家从远隔千里的外地应聘到蒲江鹤山中学。工作忙,没时间回去拉家具,一家三口就打地铺。
一天傍晚,罗德新到家里来看望夫妻俩。闲谈中,罗德新“偷看”到他们的卧室:一张凉席铺在地板上,旁边是两个红色的编织袋,装着些凌乱的衣物。
罗德新当面郑重道歉,觉得对老师关心不够。第二天,他委托工作人员送来了棕垫。
“老师都是知识分子,好面子。”这是罗德新的口头禅。“工作要讲方法,领导要讲艺术。”他对老师的尊重,也赢得老师们对他的尊重,都把他当朋友,与他交心。
长丘山上的一位校长,因为违规收了学生饮水钱,被教育局撤职。半个学期后,罗德新叫副局长去找他,问他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冷静下来后,这位校长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考虑到他的贡献和伤病,教育局答应这位校长的请求,将他调到城区附近的一所学校担任普通教师。
“先把全县学校‘武装’好再说”
走进罗德新15平方的办公室,展现在眼前的就只有一简易报架、一铁皮柜、一露了泡沫的沙发、一便捷式折叠茶几、一80年代的办公桌、一绿色面盆、一因节约电舍不得用的空调。再看仔细点,便发现他的椅子腿上印着的几个字:市招办3231。这是2002年成都市招办淘汰下来的旧椅子。
在此之前,罗德新和同事们一样,坐的椅子是有20多年历史的藤椅,大部分藤条都散开了,挂破不少衣裳,爱美的女同志干脆在靠背上缝一块布。计财科的办公桌上印着“温江地区文教局编号1—104”的字样,而“温江地区”的建制早在1983年就取消,并入成都市了。
罗德新昌硕的口头禅是:“机关头艰苦点,先把全县的学校‘武装’好再说。”机关人员陪着罗德新遭受这种苛刻之苦,老师和学生却在享受着他的“苛刻”之福。
蒲江县教育局一直都是租房办公,可县政府早在1998年就已审批了10亩地给教育局修建新办公楼,成都市教育局也划转100万元的财政资金给蒲江县教育局。罗德新却没有用这地和钱来修办公大楼,他说:“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如今,那块地依然荒着;那100万资金,早就转给蒲江县鹤山东北初级中学等学校,用作基础设施建设。
“蒲江县的孩子今天能在环境优美、宽敞明亮的教室读书,德新有非常大的贡献。他是个‘拼命三郎’!”成都市教育局局长杨伟说。蒲江县教育局副局长罗安威回忆:“去医院看他的同志,在他面前强忍悲痛,但一走出病房,有的眼泪长流,有的失声痛哭。”“他就像一个兄长,一个朋友,他知道你在想什么,总是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蒲江县寿安中学校长雷德健一直很敬佩罗德新。
罗德新也常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党和人民的培养才有今天,我知足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罗德新对学生、对教师、对教育倾注了深沉的爱,习惯地忙碌着,停不下来。
梦圆了,罗德新走了,但在学生和老师心中,他依然腼腆地微笑着。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