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等待老师来家访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孩子观点:对老师的到来很忐忑
对于老师的家访,记者昨日也到省会部分中小学对学生进行了采访。“啊,老师要到我家里去啊,这多可怕啊!”对于家访活动,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担心。一位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就表示,在他的印象里只要老师和家长见面,那肯定是他的末日,“跟老师谈完话,骂我一顿都是轻的,很有可能是要挨打的。”这位学生说,他最怕听到老师说的一句话就是叫家长。
“我觉得老师做家访也不是很可怕,但就是希望老师来家访的时间要把握好,最好别在考试结束后来。”上初二的张同学说,做家访的目的应该是沟通和了解,要是老师专门因为考试成绩来找家长,那就太“功利”了,“我希望老师在家访中可以多了解一下我们,而不是单纯谈论学习成绩,或是谁又在班里搞对象什么的。”
家长观点:比“校讯通”有感觉
“家访挺好的,特别期待能与老师在家里见面。”在得知学校的老师有可能到家里做家访,王女士非常高兴。“我的孩子现在上初二,因为班里学生多,老师跟我们沟通主要是通过校讯通,要是被老师叫过去了,那肯定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王女士说,校讯通上主要是说留了什么作业,孩子最近在学校是不是不听话,可孩子究竟做了什么,怎么不听话了,这些她都不清楚,“给老师打电话吧,白天老师上课忙,晚上又怕打扰人家休息,每次打电话时间都不长,也问不太清楚什么。”王女士说,她其实特别希望能跟老师面对面多聊聊,也非常期待老师到来。
另一位家长赵女士也认为:“虽然通过校讯通和QQ群也能和老师做交流,但是总觉得这种方式不如老师到家里那么亲切。”
“小时候老师常家访”
“在我小的时候,老师经常到家里去家访,而且确实对我的学习起了很大的督促作用。”赵女士说。
“一开始看到老师来到家里也挺害怕的,把老师让进屋我就跑出去玩儿了,后来老师来的得次数多了,也就觉得没什么了。”赵女士说,老师来家访谈的问题都很有针对性,我学习马虎的毛病在老师和父母的监督下也就改掉了。
担心接待老师有负担
不过也有部分家长对老师的家访有些担心,“难得能让老师来做一次家访,要是接待不好,可就砸了。”一位学生家长表示,“要是家访时,有家长给老师送礼,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现在社会多元化了,有些有心的家长难免会利用这个机会对老师有所表示,这让他心里没底,“要是家访前,我们还要找其他家长问问他们接待的情况,就比较麻烦了,家访倒成麻烦了。”
老师观点:家访双方沟通更通畅
作为一个有着8年班主任经验的老师,桥西区外国语小学三年级(1)班班主任老师路晶对即将开始的“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有着自己的认识。“通过现代通讯工具进行沟通虽然及时,但不全面。”路晶说,有时老师和家长沟通不畅,孩子会钻空子。
“不只是督促孩子学习,有的时候学生的最新动态也只有通过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才能了解。”路晶说,她原来教过一个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突然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完成,“问她原因也不说,发过校讯通让家长督促也没有效果。”路晶说,最后她打电话把家长叫到学校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母离婚了,这件事对孩子打击不小,“我们知道孩子情绪波动的原因,再有针对性地给孩子做了辅导,让孩子慢慢走出了阴霾。”
家访是聊天不是告状
“我觉得家访并不一定要解决什么问题,其实到学生家里去看看,了解一下学生成长的环境,有时候这就是一种收获。”42中副校长张秀英说,在1995年至2001年她做初中的班主任时,每个学期都会利用业余时间到学生家里去做家访,而通过家访,老师才能最全面地掌握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
“在学校你只能看到学生的一面,有些学生可能不善于跟老师沟通,但这不代表他就不要求上进,所以有的时候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让学生感到很不服气。”
除了能了解学生,张秀英认为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也非常重要,“老师不一定等有问题了才去家访,去看看这个孩子家里是什么情况,在家里表现如何,这样一种沟通其实更能鼓励孩子。”张秀英说,她在做家访的时候很少是给家长告状,“我就是谈谈孩子最近在学校的表现,说些优点,把问题只是简单带一下。”
张秀英说,后来她跟很多家长关系都非常好。
(燕赵晚报记者 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