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教育传真

教育传真

校园安全:已视与未视的红灯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2-04-27 10:10:00

       学校不是奢华的地标,也不是彰显权力的大道,它更像一个家庭的育婴房或后花园。

       有调查表明,学校安全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校长工作中的最大压力源。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人们对学校安全尚未有必要认识。

        在我看来,学校安全有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安全的有形空间。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域,不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荒凉的沙漠,学校都应是其时、其地最安全的地方。它不会是奢华的地标,也不是彰显权力的大道,它平易朴素,却安全,像一个家庭的育婴房或后花园,因为孩子要在这里嬉戏成长。

       学校是我们这个共同体中那些有能力、有智慧以及有德行的人一棒传一棒,接力赛般不惜牺牲自己也要守护的诺亚方舟。

        学校是社会最柔软、最娇嫩的痛点所在。地震中倒塌的校舍、校门口弑童所宣泄的反社会情绪、不时跳出的校车安全议题……校园安全亮起的红灯,极大地刺痛社会的神经。当孩子们每天喝的奶、入口的食品都被怀疑时,直接引发的质疑将是:我们所身处的社会究竟怎么了?

       学校是文明社会的脸面。正如我们判断一个家庭体面与否,不是看其款待宾客的山珍海味,而是看其子女是否着装整洁、举止得体。

        第二个维度,安全的心理空间。其实,这盏红灯早已亮起。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包括教育者,都在选择性地无视它,因为制度和观念仍将其视为常态。

         我们的教育鼓励竞争、奖励优胜者;我们的家庭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导下,强迫子女接受过度教育;我们的孩子不得不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来开始人生的马拉松……奇怪的是,很少有人质疑比赛是否正当,应对策略是否合理,以及年轻一代是否有兴趣、有体力、有意志参与这场人生的长跑。

        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教育的价值:如果仅将学校定义为一个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地方,学校比不上一台电脑,课本知识较之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如同一滴水与大海的区别。如果仅将学校定义为实施人才分类、社会选拔的筛选场,仅就区分高低胜负而言,有效且便捷的方法很多,要么拉出去跑5公里,要么比赛吞馒头——看似怪诞,但与奥数竞赛、各种特长等加分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实际上,今天的孩子到学校,最直接的动力是寻找友伴。他们需要在同辈的陪伴下,互为参照,共同成长。他们需要教师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宠爱优胜者,漠视甚至放弃后进者。“有教无类”是教育的伦理支点,爱与友谊是学校的灵魂。当友伴成为竞争的对手,师长成为冷酷的裁判,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的左邻右舍何以如此冷漠?我们的群体何以如此疏离?我们为何丧失了感受爱与播种爱的能力?

        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石,学校应该形成这样一个共识: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成就,不应看跑得最快的方阵,而应看最弱的群体,他们是否获得成长,是否感受到温暖与尊重。

        第三个维度,安全的价值空间。安全的价值一方面源于其稳定性。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看守者与传承者,学校中的知识是千百年来在一代与一代的传递中留存下的经典。在学校的知识选择上,我们太热衷于求新求异、追逐风尚,也太轻率地将未经检验的知识引入学校的价值体系。

        而另一方面,安全的价值又源于其开放性。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价值都不应封闭且独尊一格,它需要辨析,需要批判性的思考。我们既要美己所美,也要美人所美,只有在美美与共中,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文化的精妙所在。也只有理解,才能内化成清晰稳定的价值观。如果一味灌输,只能是轻信盲从,或表面接受、内心蔑视。

       若缺失稳定性,将导致价值的混乱;若缺乏开放性,将导致价值的虚无。我们需要警醒学校的价值安全,当其不再是绿灯通行时。

">
返回

上一篇:身边的榜样:李晓风,让历史课成为享受的人

下一篇:李晓风:专业知识水平决定教学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