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守望校园不熄的灯火 你是倾尽韶华怒放的生命
张丽莉:大爱诠释师魂真谛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舍身救人的事迹虽然发生在偶然,但那情急之下的壮举是多年来责任、爱心、无私和崇高的迸发。面对生死考验,她用大爱书写了青春的赞歌,用大美筑起了精神的高地,用大义扬起了师德的旗帜。
2012年5月8日晚,正当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一群学生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客车突然失控,猛力冲向正要过马路的学生。危险瞬间,本可以躲开逃生的女教师张丽莉,奋不顾身地去救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轮下,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
她是教师的骄傲,是教师的楷模,她的光辉不仅闪耀在挺身而出的那一刻,她平日里的点点滴滴同样温暖人心、光亮夺目。
学生时代的她品学兼优、乐观上进;为人妻、为人女的她善解人意,孝顺善良;为人师者的她更是爱生如子、爱岗敬业——
那个办公桌上永远堆积着厚厚的学生作业和各种教参资料,工作总是忙不完的人,是张丽莉。
那个中考时下起了雨,把自己的伞给了学生,自己冒雨跑掉的人,是张丽莉。
那个为了让没吃早饭的学生不饿肚子,自己掏钱买一盒桃酥放在教室里的人,是张丽莉。
那个每次与学生一起走出校门时,会拉起身边学生的手说“来,我们一起过马路,别着急,慢点儿”的人,是张丽莉。
那个每个月都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资助贫困学生,将家人的衣服拿给学生穿的人,是张丽莉。
那个总是在青年教师演讲比赛中独占鳌头、在校园艺术节上赢得学生阵阵欢呼、喜欢被学生挎着胳膊一起走的人,是张丽莉。
从2007年参加工作至今,虽只有5年,但她在各种赛课、教学比赛中都名列前茅,所带班级在各项评比中遥遥领先,她用执着的热情在前进的路上收获了“青年骨干教师”、“教师新秀”、“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等累累硕果。
她的美和爱可以像涓涓细流在身边流淌,她的勇和毅也可如雷霆万钧般爆发。这个春天,她让生命之花绽放,无限芬芳;她让温暖的光束集聚,照亮神州;她让英雄的赞歌奏响,感动中国!
范妹锁:大山里走出的魅力“土老师”
扎根山西榆次最偏远的寄宿制学校,书写奉献山区教育的不悔青春——这是东长凝小学高级教师范妹锁的动人故事,这是他用28年的坚守谱写的奉献之歌。
从十八九岁师范毕业开始,范妹锁在偏远的永红沟小学一待就是20年。2011年,他所在的晋中市榆次区长凝镇安排他接手东长凝寄宿制小学。消息一传出,家长们都乐开了花,外出借读的学生纷纷返校就读,外地学生也慕名而来,学生人数由原来的60多名增加到360余名。
这个山里的“土老师”究竟有啥魅力?
他是孩子们的“男保姆”。寄宿制学校还没建起时,他利用课余时间开荒、养猪、盖宿舍,让离家较远的56个孩子住上了热炕头。住校的孩子自理能力差,他就将吃、喝、拉、撒等琐事全部承担起来,被人戏称为“男保姆”。
他是学校的“土医生”。学校坐落在孤山沟,缺医少药,可住宿的学生头疼脑热是常有之事,范妹锁便在空闲时间学习医学知识,对学生的小病小痛都能应付自如。
他是学生们的“范爸爸”。学生家庭困难,他伸出援手;学生生病了,他陪伴左右;学生受伤了,他全程接送;学生遇险了,他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学生得救了,他自己却鲜血直流。
“我是山里人,我爱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胜过爱我的生命。”这是范妹锁对自己坚守山区的注解。
朴航瑛:在讲台上找回做母亲的资格
29岁时患癌症,做了两次大手术、8次化疗,这样的不幸并没有击垮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林业中学教师朴航瑛,相反,她以惊人的毅力坚守着三尺讲台。
1995年,朴航瑛被检查出癌症,一个月内连做了两次大手术、连续几年做了8次化疗,丧失了怀孕生子的能力。命运让她不得不思考:生命的长度变短了,甚至可能随时消逝,如何让生命更有厚度?“我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我可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她在休养后重新登上讲台。
林区学校师资匮乏,班主任和数学老师紧缺,校长希望原本教语文的朴航瑛改教数学并担任班主任。这一消息引起家长们的极度不满:一个患过绝症的老师怎么能改教这么重要的学科并且担任班主任呢?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朴航瑛硬是把这“天方夜谭”化为现实。她一丝不苟地忘我工作,把她无法做母亲的人生遗憾转化成了对学生深深的爱。
终于,繁重的工作让她心力交瘁。2008年6月,朴航瑛手术多年的刀口发炎,伤口撕心裂肺般疼痛,但她舍不得丢下孩子们,忍痛上课,持续治疗了一个月,没有耽误一节课。2011年年末,朴航瑛再次住院,因为惦念学生,她没有完全治愈就要求出院,坚强地回到了班主任的工作岗位。
朴航瑛说,教育事业平淡但不平凡,三尺讲台是她永远眷恋的绚丽舞台,这里让她找回了被癌症夺走的做母亲的资格,“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学生就是我的一切”。
孙明霞:“走一线红一片”的幼教领头雁
安徽淮南市直机关幼儿园园长孙明霞,在幼教战线辛勤耕耘26年,“走一点,红一块;走一线,红一片”,带过的5所幼儿园先后步入省市一类园,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感人而温馨的幼教之歌。
1986年,胸怀远大抱负、美好梦想的孙明霞走出淮南师范学校的大门,走进了幼教事业。命运仿佛从那一刻便注定,她将把爱与智慧都奉献给可爱的孩子们,在幼教的天空里领航高飞。
从那一刻起,她以园为家,甘于奉献。每天早晨6点多,她就到园工作,然后满面笑容地在校门口迎接每一个孩子,晚上八九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当他人都沉浸在新春的欢乐中时,她却大年初一就到单位上班,节假日、休息日都成了她的学习、工作时间。很多老师都说:“一年两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容易,像孙明霞一样二十年如一日,我们服!”
从那一刻起,她把幼儿园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如果出现父母有事没来接孩子的情况,她就经常在办公室带着孩子等家长来。有一次,有一个孩子未被接走,都晚上10点了也不见家长来园,电话又联系不上,她就把孩子带回了自己家。谁知孩子肚子不舒服,拉了一裤子,她又亲自给孩子洗澡,帮孩子换上干净的衣服。夜里怕孩子着凉,她时不时地给孩子盖被子,一夜未敢合眼。
从那一刻起,她大胆探索,注重创新。孙明霞深知,教学科研是一所幼儿园的生命线。多年来,她与教师们共同研究幼儿课程改革,率先在全市进行课题实验,并指导省、市多家幼儿园进行教学研究。她所带领的实验课题组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她也成为全市幼教科研的带头人。
从那一刻起,她独辟蹊径,精品叠出。不管在哪个幼儿园,她都以素质教育为着力点,以少儿艺术为突破口,用爱心与梦想编织出一支支优美的舞蹈。这些舞蹈作品连续10年在国内外荣获大奖,她带领师生先后赴新加坡、香港、美国等地演出,成为当地幼儿艺术教育的排头兵。
26年来,她自认把爱与智慧奉献给了太阳底下最神圣而美丽的事业!“当看到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时,我感到特别幸福和欣慰!”孙明霞说。
姜小鹰:唯一获得南丁格尔奖的老师
100多年前,南丁格尔曾为护理工作写下这样一句话:“燃烧自己,照亮别人。”100多年后,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姜小鹰用爱心、坚持和努力,实现了自己追随南丁格尔的梦想。
全国只有62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她是唯一一名护理教育工作者。为什么是她呢?
年轻时,姜小鹰作为一名知识青年经历了上山下乡,在偏僻的山村里,她目睹了广大农民缺医少药的痛苦,坚定了从医的决心。1977年从护校毕业后,她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工作,成为一名护士。
做护士期间,在一次腹腔手术中,病人突发意外,呼吸、心跳骤然停止。姜小鹰积极协助医生进行紧急抢救。由于病人在苏醒前不能移动体位,她守护在手术台旁对病人实施了三天三夜的观察和特护,起死回生后的病人及家属热泪盈眶。
之后,根据这次惊心动魄的抢救经历,姜小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并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在医院内引起了轰动:“小护士”竟能写出“大文章”!
1988年,她调入福建医科大学从事护理学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当时在福建省内乃至全国都有一种声音:护士就是打针发药,没必要进行高等教育!但是,十几年的护理实践让姜小鹰坚定地认为,护士应具备更多的科学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她为之多方奔走呼吁。
自1992年以来,姜小鹰带领着她的团队先后开创了护理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成为福建省首位护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在她的努力下,福建省高等护理专业教育形成了完整的层次结构。时至今日,省内所有医院的护理主管几乎都是姜小鹰的学生。
她是同事眼中的“白衣铁人”,她是学生心中的“院长妈妈”,她对护理专业高等教育的热情,甚至深深打动了男学生们,让他们觉得原来做男护士也很有前途,“只有热爱护理这一行,才能做一名好护士”。
姜小鹰说,她曾不想当护士,最终当了个好护士;她曾不想当老师,最终当了个合格的老师。“我有过多次可以改行离开护理以及护理教育岗位的机会,但最终我挺住了,因为南丁格尔精神始终激励着我,我始终以护理为荣。”
吕映红:留守孩子的心灵港湾
从教28年,
做了28年的班主任,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枳沟小学教师吕映红,为学生付出了多年的心血。对于那些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儿童,她给予了无私的爱,是学生心中的“爱心妈妈”。
为了让村里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她把自己的家办成了“替补学校”,留守儿童放学排着队往吕老师家里走,因为那里是他们的心灵港湾。
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不再灰头土脸、蓬头垢面,她去镇上学习理发,拿自己的女儿做实验,成为孩子们的义务理发师,就这样一直坚持了10年。
为了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她自己都记不清资助了多少学生,并带动了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和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
决心扎根农村的她低调地拒绝了众多城区学校抛来的“橄榄枝”。她谦逊地说:“我是农民出身,是农村抚育了我,我离不开农村。”
如果说,对学生神圣、永恒的爱成就了“吕妈妈”,那她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则成就了一位名师。
她经常利用节假日往返40多里路,到诸城市直学校向名师请教教学经验,交流教学体会,甚至自费到外地聆听专家报告。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实施阅读教学法,开展数学教学实验,追求“自主性教育”、“赏识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吕映红年过半百,虽然已经两鬓斑白,而且多种疾病缠身,但是依然埋头在教学一线,依然忘我工作、顽强拼搏,依然经常外出做报告,上观摩课、公开课。28年来,吕映红以其顽强拼搏和创新实干的精神以及先进独特的教育理念,取得了事业上的一个个辉煌。谈起这些成绩时,吕映红总是谦逊地说:“是学生成就了我,我爱我的学生!”
韩亚兰:和职教“拍拖”了20年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韩亚兰,在职教一线耕耘21年,虽辛苦异常,却自得其乐,用激情点燃了学生的职业理想,用热情完满了自己的职教人生。
熟悉韩亚兰的学生都知道,韩老师有句名言:“我的人生有三爱,爱专业、爱职业、爱学生。”
“爱专业”的韩亚兰是一个“技术狂”。他笑称自己和机电技术“拍了几十年的拖”。韩亚兰是水电站工人出身,从事职业教育之后,对提升专业技术与技能情有独钟。不仅他的工作间俨然是一间自动控制技术实验室,他在家中也布置了一间专业技术开发工作室,数字万用表、函数信号发生器、单片机仿真器、电钻、砂轮机,数不清的稀奇玩意儿是他实验室里的宝贝。他用于研究器材和工具的开销已超过10万元。至今,他已获得4项国家专利。
“爱职业”的韩亚兰是一个“发明家”。作为一名职教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学习热情,这是韩亚兰的信条。他发挥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自己购买器材,开发制作了十几种教学演示教具和实训装置。1998年,他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后,看上了那里从德国购买的实训设备。回国后,他说“我能做”,就真的自己动手做了起来。他亲自设计图纸,制作、装配、调试设备,主持开发了3种工业自动化实训设备。为此,他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起床工作,共设计了100多个机械零件,画了200多张图纸。这些设备不仅获得业内好评,还广销各地,促进了当地职教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爱学生”的韩亚兰是一个“教研迷”。在他心里,每一个学生都是宝贵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此,他潜心课堂教学研究,要求自己的教学要有变化、有创新、有激情、有操作。他常常手把手地教学生进行实训,还会为学生量身定做小工具。他经常到企业调研,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
对于这一切,韩亚兰并不觉得自己是在付出,而是感觉在收获,因为他心存感恩:“我是为职业教育而生,成为一名职教教师是我的缘分,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再过3年,韩亚兰就要退休了。他现在的愿望是:退休后仍然和学生在一起,与他钟爱的职业教育继续“拍拖”!
黄希庭: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南大学首位资深教授黄希庭,半个世纪潜心耕耘,教书、育人、科研“三位一体”,走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闪光的学术人生。
在美丽的西南大学校园林荫道上,人们经常看到一位满头银丝的慈祥长者轻松漫步,那便是黄希庭。从他北大毕业后毅然投身西部高校任教至今,他已在自己钟爱的高等教育道路上,行走了近50年。
这50年来,他坚守师者本分。“我要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是黄希庭的理想。“黄教授虽为学术大家,却从不高高在上。”他的学生说。黄希庭重视一线教学,即使身为博导,仍从教学生如何阅读教科书、做好笔记、管理时间开始,引导学生夯实基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他开创的多种教学方式中,“散步式教学法”可谓一绝——几乎每天傍晚,学生们都会看到他在校园里散步,身边跟着他事先约好的学生,边走边谈,看似漫不经心之中,碰撞思想、孜孜求索。从教近50年来,他已培养出123位硕士、58位博士、8位博士后,为我国心理学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50年来,他坚守学术前沿。开创了中国时间心理学和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走出了独特的学术轨迹。
这50年来,他坚守知识分子情怀。醉心高等教育的同时,编写多本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在心理学的应用与普及上成果显著。
五十年如一日,带着执着的追求,怀着不变的信仰,年逾古稀的黄希庭引领着一大批心理学骄子,行走在科学研究服务人类的最前沿,书写着学术人生的不老春天。
代建荣:智障学生的奥运“金牌教练”
作为我国西部唯一的特奥国家讲师、高级教练员,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新萌学校体育教师代建荣从事智障体育教学19年,让智障学生在特奥会上重拾梦想,也让自己的生命之火在崇高的特教事业中绽放光芒。
特殊教育就是要促进生命的解放,这是代建荣对特教秉持的信念。
刚进新萌学校时,为了真正了解学生,代建荣从监护学生午睡下手。季节变换时,常有学生癫痫病发作,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宿舍里一片大乱。夏天更难挨,一个多月不洗澡的学生们,身上的气味从很远就能闻到,可他坚持帮助学生穿衣、穿鞋、整理床铺。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坚持了2000多个中午。
因患不同疾病的学生特点不同,代建荣十分注重因材施教。他对患唐氏综合征的学生进行脱敏治疗、平衡练习,慢慢地,这类学生的平衡、协调性变好了,成为了乒乓球运动员;他对患自闭症的学生进行拍球、运球、投篮训练,慢慢地,这类学生愿与人交往了,成为了篮球运动员……
十几年来,代建荣积极进行智障体育训练的研究和推广,带领112人次的智障学生参加全国及世界特奥会,摘得53金、45银、46铜,其中10名学生运动员入选国家队。作为中国智力残疾人国家篮球队主教练,他带领学生参加了两届世界特奥会,展示了云南特教的成果和70万智力残疾人的精神风貌。
代建荣坚信,智障儿童的生命发展、生命质量,完全可以在学校得到改变和提升,智障人士也能迎来生命的春天。
何桂琴:为回汉娃儿圆梦最幸福
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回民中学高级教师何桂琴却用踏实的工作和默默的付出,把闪光的青春奉献给了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当地民族教育事业的丰碑上。
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是回族姑娘何桂琴生长的地方,这里虽然贫瘠偏远,可对何桂琴来说,反而生发出可贵的人生启示。正是这里让她知晓了阳光、雨水对生命的意义,也知晓了知识、文明对孩子们的意义。于是,情系杏林、回报家乡成为她一生不悔的选择。
山里的娃儿穷,要让他们有学上,这是何桂琴的情结,也是改变固原落后面貌的希望。为了使孩子们不再因贫失学,她多方努力、积极筹备,在7年间使30余个单位和众多热心人士与固原回民中学的542名贫困回汉学生结成帮扶对子,筹措款项38万余元,为民族团结搭建了平台,也改变了这些孩子的命运。
山里的娃儿苦,要教他们学本领。怀着这样的朴素理想,何桂琴在工作岗位上拼了命。20多年间,每当万家灯火淹没在浓重的夜色中,她总要长时间揉搓早已酸痛成疾的脖颈;每当秋冬之际,伏案干完最后一件工作的她,也总要忍受双膝生出的疼痛。20多年来,她不仅教学与科研本领精湛,还全心投入固原回民中学少年团校和青年党校的工作,使其成为宁夏南部山区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摇篮,放飞了许多回汉学生的成才梦想。
希望的征途
——献给201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NextPage][NextPage]这是中国教育真实的一幕,
这是中国教师群雕的一组。
今天,是属于教师的节日,
朋友,请你停步深情注目。
他们在遍布城乡的教室上课教书,
他们在深夜不熄灯光里依然忙碌,
他们跋涉在泥泞的山路风雨无阻,
他们节日都无法与家人团聚一处。
她用微薄薪金给山里娃无私资助,
她用母爱温暖孤单孩子不再啼哭,
她战胜绝症只为了坚守三尺讲台,
她舍身救人危急关头把学生保护……
受众人难以忍受的累,
吃常人难以咽下的苦。
燃烧生命的烛火,
指引莘莘学子的远大前程。
闪烁孤寂的星光,
照亮通往世界的崎岖山路。
青春面庞任岁月风霜催老,
满头雪白的芦花迎风飞舞。
只因都是生长在家乡的树,
树根已深深扎进这片热土。
不悔的心灵选择清贫简朴,
校园和孩子是生命的归宿。
哪间偏僻的教室里面,
没有教师坚守的身影?
每个学生的成长背后,
都有教师心血的付出。
你们双肩是否承担太多重负?
身处困境是否应该得到关注?
积劳成疾是否可以医治康复?
崇高灵魂是否可以不再孤独?
请再架一座渡河的桥,
请再修一条上学的路,
请让孩子在明亮教室上课,
请让老师住上梦想的新屋。
请让他们在辛劳奉献之后,
也和富足的中国一起分享
一个公民应有的那份幸福。
啊,朋友,哪怕一年一度,
请为敬爱的人祈祷祝福。
请拥抱祖国大地的泥土,
请亲吻孩子的黑发黄肤,
请轻抚教师满脸的皱纹,
请触摸骨节粗大的手足,
感受澎湃在血管中的脉动,
倾听隐藏在笑容里的痛楚。
是所有普通劳动者的付出,
东方的朝霞才会每天照耀
中华的国土和壮丽的古都。
动情的故事,历史啊请记录!
真实的人物,祖国啊请记住!
是无数爱的奉献,
中国巨人才迈开了时代的脚步;
是无数心的传递,
民族薪火才前进在希望的征途;
是滚烫红烛星罗棋布,
写成中国教育宏伟交响的乐谱;
是炎黄子孙春秋寒暑,
复兴东方一个古老伟大的民族。
(广西南宁二中教师 张俊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