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市一位初一学生轻生看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
(1)孩子,你不该走
1月11日17时27分左右,14岁的初一学生强强(化名)背着书包从11楼跳下身亡。书包里有他抄写的成绩单。
强强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实验中学的学生。警方推断,强强轻生是期末考试排名从全年级的290多名落到了600多名后,不堪忍受压力所致。
是什么让孩子走上不归路?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近几年在呼市地区先后发生了呼市二中分校、师大附中学生跳楼事件。而全国其他地方,也发生过类似事件。这些极端孤立的事件如果联系起来,不难发现,在对待孩子教育和评价观点上,家长、学校、社会都出现了偏差和误区。
一问家长:是不是太纠结于分数
强强的妈妈长跪不起,哭声撕心裂肺。半年前,她费尽心血把儿子送到了全市首屈一指的“名校”,谁能想到竟是把他送上了绝路。她悲痛地忏悔,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她绝不会逼着孩子学习,绝不会让孩子非上“名校”不可,绝不会再抢走孩子的周末……
呼市十四中校长梁永提醒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决不能过分纠结于分数。一时考不好,并不能决定孩子一世做不好。“唯分数论”让孩子有无限的压力,心理脆弱的,也许就会想不开。现在学校不补课了,但校外补课火了,这反映了家长的心态: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了。
强强的班主任老师张永丽说,一些家长太看重孩子的成绩了,逼迫孩子为分数而学,结果熄灭了孩子对知识追求的热情。
家长陈丽艳说:“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考100分呢,包括我自己,也很在意孩子的成绩。但是在考分上过度纠缠就太不理智了,我认为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米俊魁说,现在高校招的学生多了,按理说家长不应该只关心考试分数。当然高分能进名校,但进名校不一定就决定事业有成。我国的院士包括成功人士,许多也不是名校毕业的。家长们一定要摆正心态,多关心孩子的爱好、个性、意志品质、心理健康、身体素质,也就是成才先成人。
二问学校:被升学率“绑架”了吗
强强的离去,给他所在的呼市实验中学带来巨大压力。记者采访了解到,呼市实验中学采取摇号入学,每个年级24个班。然后通过入学摸底成绩按3个层次分班,形成快、中、慢各8个班。社会上所传的“火箭班”就是快班。
校长屈惠华说,必须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同一层次的学生,有利于教与学。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研究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快班,可以教得更多、更难。慢班,可以教得少一点儿,简单一点,甚至可以延长一学年,目的是让他们学会,学扎实。如果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在一个班,相差几百分,老师不仅没法教,最后一名的学生也会更伤自尊。
屈惠华说,考试和分数,是教学的重要参考手段,是检验老师、孩子教与学状态的手段,不能没有。关键是家长和社会要对教育规律有充分的尊重,对分数和分班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也提醒我们,家庭和学校一定要建立起互动机制,更加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米俊魁说,现在学校被“绑架”了,绑绳就是“升学率”。家长和社会衡量学校好不好,就看升入重点大学、重点高中的人数。考试是手段,但不是目标。这起事件暴露了中国教育的误区:家长太现实了;学校被迫搞精英教育,过分注重成绩好的学生;社会流行择名校、进名校,完全不顾孩子的个性,跟风严重。
三问社会:给素质教育提供环境了吗
在呼和浩特,重点高中的校长“牛得很”,他们被有能力的家长围着,每年的“条子生”是显示他们地位的最好证明。以呼和浩特二中为例,统招计划后,校长偏偏要留下几个“条子班”,还要办分校、办国际班,引导着人们托人找关系高价进名校。没有门路的家长,也只能指望孩子的成绩了。
而普通高中,门庭冷落。好的生源都被重点高中挑走了,所以学校再努力也赶不上重点高中。这样的招生永远有利于重点高中。再加上人财物的公共财政倾斜,可以说“优质”是人为政策“保护”出来的。
采访中一些非重点学校的校长认为,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考评,重点就是升学率。要知道,把成绩差的学生教好更不容易,而这个过程正是教育的本质,但现在考评不重视这个过程。有人假设,让重点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与非重点学校的集体互换一下,他们未必有我们管理教育得好。
采访中一些校长透露,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为什么推行缓慢?原因之一是学校没有宽松的机会。去年,有的学校取消了中长跑,就是无奈选择。体操课取消了,到大自然中接受熏陶的春游、秋游也取消了,因为安全问题,学校无法承受。而这些课程正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吃苦耐劳、团队精神、责任意识的课程。
米俊魁说,接连出现的学生轻生悲剧,警示我们该反思教育思维上出现的偏差和误区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尽管大家都知道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单一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的情况并不少见。我们不妨来个大讨论,让问题越辩越明。[NextPage]
(2)教育不该如此之累
“是哪里出了问题,让孩子想不开?”
《孩子,你不该走——从呼市一位初一学生轻生看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1月22日在本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出后,引发广大读者的热烈关注。“真的很累”,记者就此事件继续采访时听到最频繁的就是这样一句话。学生说累,家长说累,老师、校长们说累。
教育本该是阳光的事业、快乐的事业,而当下,我们的教育难道患上了“累病”?
“只看分数,不看成长,暴露家庭教育极端功利化”
郭怀恩是一位初三学生的家长,他说,平时我对孩子施加的压力也非常大。毕竟现在升学就业竞争激烈。分数高,就能进好学校,出来后就能进个好单位,有个高收入。现在孩子放寒假了,正在补课,好为明年中考留出更多总复习的冲刺时间。
记者调查了解到,很多家长是瞄准高考进好大学、毕业找好工作的功利目标教育孩子的。
家长王刚说,为了孩子学习,除了辅导作业外,家里不看电视,不敢高声说话,专人接送、做饭,有的家长还租房陪读,特别是县城的孩子在呼市读书,有的公务员母亲,请3年长假两地分居来呼市陪读,直到孩子考上大学,他们才卸下千斤重担。从小学到高中,家庭生活可以说是围着孩子学习转,乐趣很少,回想起来,真的很累。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科所王友亮教授说,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处世礼仪,是培育人的成长和发展。现在我们的家长,瞄准的是中考和高考的分数,“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做,只要考好做什么都行”,忽视了更加重要的思想品德、创新能力、身体素质的培养。只看分数,不看成长,暴露出家庭教育极端功利化。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也一样光荣,家长和社会必须有这样的平常心。现在孩子的压力很大,主要原因是家长的要求过高,有些家长不停地让孩子参加学习班,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其实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认定孩子的表现好坏,其实是一大误区。
“教育中弥漫的是分数、升学率,而不是道德、做人”
家长抱怨累,实际上最累的是中国的孩子。“书包比人重”,调侃中有几多无奈。今年初三的王泽成绩中游,他说,在这个城市,比我们起得早的只有环卫工人。我们每天都在题海里,老师训练我们如何取得高分,千遍万遍,不厌其烦。周末、假期也要上各种补习班,现在大人有玩的时间,睡觉的时间,反而我们没有。有的时候,我真想放弃。我觉得学习一点都不快乐。
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中学的王葳是数学老师,她说,现在学校考核老师,就看班级成绩。为了提高孩子成绩,基础知识讲过后,还要讲拓展题,因为只有难题才能拉开与别人的成绩。有的难题要讲几十遍学生才能理解。作业也多,2个班每天120多本,批改完后可以说精疲力竭。
如此的累,是教育的属性吗?现在中国的教育有统一化的格式,统一化的命题,统一化的试卷,统一化的标准,为了标准,对学生进行艰苦的磨练。探求科学知识,学做圣贤之人,本该充满好奇与崇高,但应试把教育异化了。中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学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刘文霞教授分析认为,教育主体异化为应试、升学的工具,成为分数的奴隶;教育的环境中弥漫的是分数、升学率,而不是道德、做人、生活、智慧;教育主体均以拼体力和时间,牺牲必要休息、娱乐和交往,进行着非正常的竞争。这是教育本质的迷失和智慧缺失。
“是家长学校社会走出教育观念误区的时候了。”刘文霞急切地呼吁。[NextPage]
(3)学习不是你死我活的战斗
连日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初中一年级学生因学习成绩排名下降而自杀的消息牵动了全社会的心。记者1月23日采访了青少年问题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李文道,他们从专家的角度,呼吁全社会要重视青少年学业压力问题,为孩子创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学习只为竞争,是教育世俗化、功利化的表现
孙云晓曾经对儿童人格做过专门研究,“从理论上讲,学生有4种学习需要,一是认知需要,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和能力,这是最好的一种学习需要;二是发展需要,学习是为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挣大钱,等等;三是报答需要,学习是为了报答父母等等;四是竞争需要。最可怕的学习需要就是竞争需要,孩子学习的动机完全扭曲,不是为获得知识和能力,而是成为人际之间的一种恶性竞争。”
孙云晓认为,呼市自杀中学生属于典型的竞争过度。孩子学业上过多的压力实质上是过度的竞争,其实人有时候有一点压力是无妨的,但如果压力变成竞争,成绩上升就是生,成绩下滑就是死,是不对的。如果让孩子今后能有所创造有所发展,还是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认知需要,抑制其竞争需要。
李文道表示,学习是为了竞争,是教育世俗化、功利化的表现,当下,父母、老师、学生要理性看待成绩、成才、成功的关系。事实上,早有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和职业成功之间没有关系,考场状元不一定转化为职场状元。真正的成功是个人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成功的同时,还要造福社会。利己利人的“双赢”才叫成功。
分层教学,不能只认成绩不认其他
当前,许多学校都在进行分层教学。一些学校理念上新一些,采取分层教学、走班上课,学生可根据自己每一科的成绩上不同难度的班,还有一些学校将班级分成重点班、普通班,更有一些学校每学期都进行考试大排名,学生随成绩而调整班级。
虽然在执行中各有高下,不过分层教学因为强调“因材施教”还是有其先进之处,但孙云晓认为,分层教学过度强化了教学,教育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除了学业成绩,还讲究合作、互助、责任,讲究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在单纯以认知来进行分层教学,是有问题的。
可以说,目前分层教学中只认成绩不认其他,使学生的学校生活过度依赖于学业成绩,并强化了竞争,“所谓基础教育,打的不仅是知识基础,还有做人的基础,要让孩子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什么是生活的本质、成长的方向、人生的追求。”孙云晓说。显然,那些只重视学业成绩的教育改革,也到了要反省的时候。
孩子的压力,真不能太大
“人们常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要适当有点压力,对于学生来说也一样,没有压力不是好事情。但是压力与动力并不呈正比关系,当压力超出承受能力,就会成为破坏性的扭曲,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发生自残或自杀等极端事件。”李文道说。
李文道认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青少年还处于身心成长期,对压力的解读能力和抗压能力,比成人要差一些。“这点事情放在成人身上不算压力,但放在孩子身上就成了巨大的压力。有的家长开玩笑或是生气的时候对孩子说:你不是我亲生的。他们不知道这句话对孩子的安全感、依恋感伤害非常大,可能导致孩子从此用消极和灰色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因此,学校、家长、老师,包括社会要对学生能够承受的压力有一个合理的预估,另外,不同孩子抗压能力不一样,“一定要个性化地解读每个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但必须谨记一个前提:孩子的抗压能力普遍弱于成人。”
宽容一些,让孩子生命有个成长空间
孙云晓认为,错误、扭曲的价值可以杀人。“什么对孩子最重要?是生命,是健康。但现在有一种可怕的价值观,认为进名校,考高分,比什么都重要,拿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就行。呼市自杀的中学生才上初一,初一的成绩本来就容易起起伏伏,加上男孩子发育晚,竞争力不如女孩,成绩出点问题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看到正是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广为流行让孩子不堪其重。”
“不考虑孩子的差异是不行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不可能名列前茅的,父母、老师要在心理上有一种理性的接纳,现在国际上也流行一种新理念,叫‘全纳教育’。也有人会说,我可以接纳我的孩子或我的学生,但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学校和家长能有什么办法?”孙云晓说,“我认为,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但抱着这个想法就不可能解决问题。事实上,孩子越小,微环境比大环境更重要,面对同样的机制,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选择,孩子都会有出路的,但不要对他们期望太高,让孩子生命有个成长空间,不要等孩子选择了绝路,大家才追悔莫及。另外,要宽容一些,要容忍失败,不要把学习变成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
“现在有一个现象:似乎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而每个人又是伤害的制造者。对于家长来说,我们无法改变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适合他的教育,因此,冷静地对孩子进行分析,提供适合其成长的教育和环境,而不是所谓的名校、重点班,这更重要。”李文道说。[NextPage]
(4)难题怪题让孩子身心疲惫
许多家长和教师看完光明日报刊登的《教育不该如此之累》后,给光明日报记者打来电话说,这篇报道说出了现阶段教育给国人带来的普遍感受——“累并且执著着”。
“很久以来,我们都盼望着会有一个改观,能够还给孩子一个天真烂漫、乐于求知的时光,还给家庭一个放松快乐的港湾,还给学校一个充满朝气、五彩缤纷的校园,还给老师一个乐于坚守、贫*不移的职业尊严。”内蒙古农大附中王葳老师在给记者的短信中如此写道。然而,当前应试教育的主要表现就是让学生们不停地做题,有很多孩子被“怪题、难题”搞得头晕眼花,身心疲惫,创新个性流失。一些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可能采取轻生的极端行为。
“应试题海教育”抹杀求知欲
张天霞在孩子上初一的时候就将她送出国学习了。她说,我们的教育一切围着高考高分来设计安排,老师上课就是为了学生考出高分,他们会殚精竭虑设计各式各样的题型,将学生训练成“高分机器”。“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时学的东西,工作后真正能用上的很少。”张天霞说:“知识全面是必要的,但不能学得太偏太难,考题也不能太刁钻。现在的孩子,作业多,练习册多,陷入题海不能自拔。我痛定思痛,孩子上初中就把她送出国学习了。”
美国学生大部分都解不出中国学生课本上的难题,为什么却能出那么多杰出的学者?张天霞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不会为了考试去死记那些难题,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探求和实践上。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刘文霞老师认为,学习必须有兴趣才能持久,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全民共识,应试竞争甚至提前到了幼儿园。这不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发育规律,结果学生探究、提问的兴趣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就流失殆尽了。
“唯分数评判”不利激发个性潜能
在一家媒体做记者的牧兰说,现在的孩子学习一般的科学原理并不难,难就难在五花八门的考题“弯弯绕”和解题“小陷阱”。题做得好就“优秀”,题做不好就“落后”。一刀切的评价标准,使一些偏科、偏才、怪才因为考分不达标而无法进入大学。从幼儿园到高中,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得一场接一场去拼杀“淘汰赛”。给人的感觉,我们的教育似乎不是为了培养人,而是为了淘汰人。这样的“淘汰制”,不知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天性。
内蒙古师大教育学博士米俊魁说,要破解应试教育的难题,“唯分数评判”的选才制度必须改革。学校教育理念要更新,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个性与特长等等事关青少年全面成长的各个方面,营造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内动力的教育环境。[NextPage]
(5)“黑白思维”难以折射出多彩人生
“青少年自杀的心理,比成年人自杀的心理更为复杂,冲动性更强,具有盲目性的特征,看不到行为的后果,与非黑即白的思维惯性有很大关系:这种单一价值观的导向思维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看待自我,一件事情失败,比如学习成绩不好,就容易否定一切,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北京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专家李献云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们这种“黑白思维”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相当大的关系,我们应该一起努力,让孩子们的成长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应该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告诉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这世界并非“非黑即白”,人的成功不止一种,失败和问题同样有价值,重要的是怎样去面对。
记者:最近,呼和浩特某重点中学一位14岁的初一学生,选择了自杀。在他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张抄写的成绩单。他在学校的排名下滑了很多。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件事您怎么看?
李献云:我看了光明日报的报道,很震惊。但从心理层面来说,一个人的自杀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表面上这个孩子的自杀是因为成绩下滑,但很可能与他的家庭环境,与他长期接受的教育有关,还可能与他的情感有关。目前很多教育理念,太容易让孩子们形成“一因一果”的思维,比如“你只有好好学习,才会有好成绩,将来才会考上好的大学”,实际上现实并非如此,好好学习成绩不一定就拔尖,人与人之间的天赋是有差异的;还有学习方法的问题,再好的学校和老师,也有成绩差的学生。家长关注孩子的成绩无可厚非,但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成绩好将来也不一定就有出息。在中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找到自我,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孩子们能独立思考,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价值。
记者: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考试制度是否给孩子们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学校的春游、课间操等都取消了,对他们的心理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
李献云: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考试制度是没有问题的,学校需要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适度的压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学校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教他们面对学习上的、情感上的,甚至家庭问题的方法。“如何面对问题”,恰好是我们心理教育欠缺的,包括政府部门、学校,有时处理方法是逃避问题的,比如出于安全考虑取消春游、课间操等,就是一种“因噎废食”的管理方式,这本身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就不利,我们不能因为走路可能跌倒就不让孩子走路。
记者:素质教育能否给孩子的心理减压?
李献云:很多教育专家呼吁了很多年素质教育,但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什么?我认为,不是简单的“德智体美劳”。现在北京有些学校,让孩子每天提前去教室做一些清洁工作,这很好,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能力,又让他们明白除了学习成绩,自己还有另外的价值。应该像这样多元化地评价一个学生。真正的素质教育是我们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告诉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就像阳光照在无数面棱镜上,你的价值不止一种,每个人都可从镜子中折射出自己的色彩。这样孩子们就会意识到,世界并非“黑白”,而是五彩斑斓的,生活就会充满乐趣和希望。
记者:目前学校是否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
李献云:跟以前相比,进步了很多。但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确实不够。而且,大家普遍对心理学的认识不够深入,心理学也是一种存在性的经验学科,我个人认为,意识绝不是内分泌的产物,我们应该重塑精神世界,从诚实、勇气、好奇心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对个体而言,精气神比物质的力量强大得多。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