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三中的校园里有一支不在编的“教师”队伍,他们每天出入教室、办公室、操场、餐厅等场所,与教师们共同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这支队伍是由一群兴致勃勃的家长组成的。近年来,该校创新家校互动模式,把家长纳入到育人体系中来。家庭与学校,犹如鸟之双翼,彻底改变了学校和家庭各自“孤军作战”的尴尬局面,形成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
“没想到他有这么多亮点”
近日,记者在潍坊三中采访时,遇到了该校初一学生王稼昊的爸爸王卫民。
王卫民是一位出租车司机,为人豪爽直率。“我起早贪黑忙着跑车,就是想多挣钱,供孩子上学,希望孩子长大有出息。”他直言,“孩子好玩、好动,静不下心学习,让人很生气,有时甚至感觉他一无是处。”为此,王卫民很着急。
没想到,参加潍坊三中家校互动活动后,使他看到了希望。“稼昊非常聪明,而且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虽然学习成绩不突出,但综合素质比较高,是名有培养潜质的好学生。”听到班主任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王卫民愣了。
“没想到他有这么多亮点。我心里很高兴,也很内疚。”通过目睹孩子在课上积极回答问题,与孩子一起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以及与老师、学生的交流,王卫民发现,孩子的优点确实不少,他也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教育方式确实存在问题。
据了解,为促进家校合作,潍坊三中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精心授课,把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方法传授给家长。同时,学校还就一些热门话题组织家长座谈,共商对策,选择最佳教育方法。
把家长纳入到育人体系中来
潍坊三中校长胡东文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从教近30年,我仍常常问自己一个问题,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他说:“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以班主任为主要责任人的班级育人模式,现在看来,已显得陈旧和单一,因为这种模式不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服务。把家长也纳入到育人体系中来,构建家校联合的立体桥梁,是我们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关键。”
学校分别成立了班级家长委员会、年级部家长委员会和学校家长顾问委员会,架起了家长与学校、教师沟通交流的“立交桥”,密切保持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扩大了学校的教育网络。
他们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工作听证会,就一些关系到学生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问题和工作向家长进行通报,听取并采纳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改进工作。
此外,“亲子共读书”、“好成绩来自好方法”等各类主题辅导讲座活动更是让家长茅塞顿开,而“迎新年,师生楹联大赛“等活动,则让家长、教师、学生加深了交流,融洽了感情。
一项项举措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完善、融合、提升,学校主动接纳家长深层次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新平台逐步建立起来了。巡视员、监考员制度等成为了各项互动活动的载体,实现了家校真情互动。
当家长志愿者累并快乐着
潍坊三中本着“真做真为、实在实际”的原则,开展了家长志愿者活动,广大家长踊跃参加。
每天早上,一些家长志愿者来校,与当天值班的校领导、教师和保安一起在校门口值班,帮助疏导学生安全过马路。当天,家长们还要参与学校监控值班和安全检查、安全应急演练等活动。
每天还有近10名家长来校,作为师德师风监督员参与学校管理。他们走进办公室,与老师们交流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走进教学楼,跟孩子们一起听课,深入了解教师规范化教学和班级管理。
潍坊三中有13个大规模学生社团,一批在书画、音乐、工艺、科技等方面有特长的家长组成了学生社团辅导团。他们定期来校参加活动,给学生上课,拓宽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同时也解决了学校社团专业师资短缺的难题。
记者采访的时候,碰到了初一(3)班学生刘星辰的妈妈孙广英。她说:“我早上7点30分就到了学校,和值班老师一起在校门口值班。结束后,我在学生的引领下,参观了陈介祺传统教育基地、模拟法庭、心理咨询室,参加了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我真的很高兴,当家长志愿者累并快乐着!”
一天的志愿者工作结束后,孙广英分别在《家校互动工作记录簿》、《家长写给校长的话》和《家校互动感悟》上郑重留言:“三中的家校互动,让我们家长跟学校、老师面对面,让我体会到了孩子的教育确实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
家长会从“独角戏”变“大合唱”
为了使家长会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潍坊三中改变传统模式,让家长走到台前,家长自己主持,自主发言,家长与教师在尊重理解中相互沟通,由过去的班主任“独角戏”变成了“大合唱”。
“大家好,受家委会委托,今天的家长会由我主持,让我们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近日,学生家长秦立武主持了整个初一(10)班的家长会。班主任于立则坐着当听众。当天的家长会有20多名家长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赢来阵阵掌声。
于立感慨地说:“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关注的东西,很多家长的观点非常新颖,对我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很有启发。”
记者在该校进行了随机调查,100%的家长愿意抽时间参与家校互动,98%的家长对家校互动效果表示满意。学校在家校互动中收获了理解、信任与真情,也获得了一股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力量。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3.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