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套教育”不能代替性教育
石市首届青少年性教育研讨会认为,正面引导有助于性道德的形成
本报首席记者 李梓
核心提示:石市教育局在当前国家大力清除黄毒危害的大背景下,于昨日召开首届“生命教育——青少年性教育研讨会”,请来国家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朱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资深性教育专家陈一筠、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曹丽清等国内知名专家,与30多位教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就一些青少年因不良性观念而导致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进行了研究探讨,会议认为对学生进行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是性教育的必由之路。
现状:学校家长不知道从哪里讲
研讨会上,一位来自城乡结合部的中学老师忧心忡忡地说,如今很多孩子两性知识匮乏,对如何面对两性关系,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生们获取性知识,主要依赖网络,对性是迷茫的,在生理期表现不成熟、不理性。比如一些男女学生,出去开房间,他们只是对性有一种自然属性的渴望,对情感模糊、对性模糊,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最后受到伤害。还有的孩子对性行为后的恶果不了解,后悔莫及。一位初三女生,怀孕六七个月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哭天抹泪地说非常后悔。
国家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朱琪教授透露,一些中学、大学校园发生艾滋病的问题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资深性教育专家陈一筠说,女人生育孩子是人生路上非常辉煌的篇章,可很多女人享受不到这样的权利了。原因是有些女生反复流产,导致不孕。她曾接待过一个14岁的孩子,两次人流,直到子宫大出血时才通知家长。75岁的陈一筠觉得,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任何成功能够弥补婚姻家庭的失败。婚姻幸福是一辈子的事情,孩子们千万不要因为一阵子的“性福”,而毁了一辈子的幸福。
原因:父母和老师对青少年性教育大多回避
那么导致一些青少年对随意发生性关系的原因是什么?与会人员表示,网络黄色信息和一些影视作品的不良诱导,毒害了青少年。
石市开发区第二小学张会存老师说,很多学校都是多媒体教学,而一打开电脑,就往外蹦黄色照片。“吸食精神鸦片,陶醉在欲望和色情里,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还能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吗?”
还有的老师说,关于性教育的课程,从幼儿园到大学,可以说基本是个空白,虽然有一点生理卫生课,可许多老师因为羞涩一带而过,或者干脆不讲。学校、家长不讲,并不等于学生不去接触,网络、电视、口袋书,都在与我们抢夺着孩子门的观念。
42中的张立梅老师说,老师也知道性教育课非常重要,但不知道从哪里讲,这个话题太敏感。家长在家一般也不讲,基本是个空白。
一位家长说,他不好意思跟儿子讲性,一般都是含混带过。
对策:正确进行“避孕套教育”
石市教育局副局长马长福表示,青少年随意发生性关系的危害,就像第一粒扣子扣错,剩下的扣子都会扣错。因此,加强对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刻容不缓。
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朱琪表示,为了预防性病、艾滋病,我国推广避孕套,并称其为“安全套”,误导了青少年,以为只要用了“安全套”就能万无一失,性乱也成了“安全性行为”,实质上是默认和纵容了性解放,忽视了人格教育和健康教育。
石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所长刘淑君表示,预防性途径传播,首先就是性道德,而现在本末倒置,本来你第一道关要卡住,没有办法了才是安全套,现在好像是把安全套放在第一位了,本末倒置。
老师教育家长,家长教育孩子
北京师大应用心理学博士曹丽清认为,青少年过早地去体验了不该体验的东西,也是违背了身心的发展规律。不管是在哪一个阶段发生了那些问题,其根源就是家庭教育问题。老师无论怎样的工作,也没有办法代替家长。那学校能做什么呢?就是培养一支性教育老师队伍,让这些老师再去培养家长,然后由家长去教育孩子。
陈一筠表示,青少年性教育是以科学和主流文化做基础的,不是简单的性技能教育,而是一种性观念和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孩子们从小模仿大人追逐异性,对此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应告诉他们如何正确看待两性关系。爱不是洪水猛兽,但不要爱坏了身体,爱没了幸福。
让孩子们从小学习传统文化,修身养德
石市开发区第二小学张会存老师说,如果通过今天这个研讨会,能将教育回归它的清源,从源头上养“浩然正气”,便是人心所向。
她所带的班,孩子们从一年级入学就开始深入扎实地学习国学经典,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修身明志,到现在已经四年了。生命教育——青少年性教育贯穿在每天的修学中,教育孩子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时,告诉学生,喜好美色是人之常情,但是你们要常常克制自己亲近美女的欲望,而要去修德。如今,张会存老师所带的班,风清气正。
文章刊载于《燕赵晚报》2014年5月7日A05版《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