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系列二:
1、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
杨东平 (国家教育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衡水中学引起舆论的关注,有些人认为它被妖魔化而为之喊冤叫屈;我倒觉得,当前的主要倾向是它还在被美化、被神话,成为各地政府和学校争相效仿的典型,这才是问题的严重性所在。
对衡中模式比较幼稚的辩护,是以高考竞争的现实性论证其合理性,逻辑是既然存在高考竞争,应试教育就是合理的,就不要指责衡水中学。这种简单的决定论就如同说既然有垃圾堆,我就注定只能成为苍蝇。其次,是用竞技体育、奥运会来论证其合理性。将高中教育与竞技体育相提并论,确实透露了衡中模式的核心价值:放弃育人的目标,将教育直接异化为竞技过程。然而,竞技体育也是有规则和底线的,例如不能使用兴奋剂,衡水中学呢?
目的成绩,其佼佼者如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山西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新绛中学。他们的共同经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学业成就。他们的成功实践,打破了农村学生只能苦读苦熬的悲催模式;也说明用压榨学生、拼时间拼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其实是一种不思进取、简单无能的表现。 根据2010年国家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我国将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只有6年时间了。如果我们至今对这种规模巨大、对学生实行严格管制、以分数和考试为唯一目标的办学模式仍不辨香臭,甚至推波助澜,说明我们对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目标还多么缺乏共识,距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何其遥远!也许,我们需要实现的首先是教育正常化。 应试教育对学校的异化,存在着从学校—培训中心—准军营—“模范监狱”这样强度不同的光谱。作为应试教育极致化的标本,衡中模式的危害就在于滥用成功学的兴奋剂,控制学生的每一分钟、每一个行为,进而控制学生的意识和思想,使之“万念归一”,其行为的确与传销组织非常相似。其实,我相信衡水中学内外,大多数学生、家长、老师都不傻,都具有常识和良知,内心都知道它其实是不好的,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只不过为了赢得高考,孤注一掷,不惜三年“疯狂”。然而,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吗?这是我现在最想讨论的问题。
应当看到,在高考指挥棒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的表现和选择仍然是各不相同的。借用中小学生常做的“假如我是……”的练习,假如我是衡水中学的校长,我会怎么办呢?我会首先取消50%的清规戒律,允许学生上课转笔、抖脚、靠墙,允许自习课喝水、抬头或者发呆;放宽学生的作息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穿衣、叠被、吃饭;将学生现在每两周或四周放一天假,改为每两周放假两天;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动、体育锻炼时间,等等。总之,将拧得过紧过死的螺丝先放松两圈。有人担心这会影响高考成绩,那么,能不能让实践来检验一下?如果稍微给予学生一点尊重、一点休息和自由会降低学生成绩,那就说明迄今为止所有的教育规律、学习科学、管理理论都是荒诞不经的,原始的奴隶式管理是最高明的。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我会按照国家对公办高中办学规模的要求和接收“三限生”的规定,逐渐缩小学校规模,使之回归成为一个比较正常的学校。按照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高中的最大规模为衡水中学的校长,我会怎么办呢?我会首先取消50%的清规戒律,允许学生上课转笔、抖脚、靠墙,允许自习课喝水、抬头或者发呆;放宽学生的作息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穿衣、叠被、吃饭;将学生现在每两周或四周放一天假,改为每两周放假两天;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动、体育锻炼时间,等等。总之,将拧得过紧过死的螺丝先放松两圈。有人担心这会影响高考成绩,那么,能不能让实践来检验一下?如果稍微给予学生一点尊重、一点休息和自由会降低学生成绩,那就说明迄今为止所有的教育规律、学习科学、管理理论都是荒诞不经的,原始的奴隶式管理是最高明的。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我会按照国家对公办高中办学规模的要求和接收“三限生”的规定,逐渐缩小学校规模,使之回归成为一个比较正常的学校。按照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高中的最大规模为36班,每班50人,即学生总数为1800人。从当前的现实出发,似可以将高中学校规模控制到3000~5000人左右。为什么国外优秀的中小学都实行小班小校?因为学校不是军营,不是富士康。大规模必然意味着教育品质的变异,不仅不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而且一举一动都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这就是所有巨型学校不得不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原因。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我还会借鉴其他农村学校的经验,向改革要效益。事实上,很多缺乏资源的农村学校,都通过实行学生主体课堂、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36班,每班50人,即学生总数为1800人。从当前的现实出发,似可以将高中学校规模控制到3000~5000人左右。为什么国外优秀的中小学都实行小班小校?因为学校不是军营,不是富士康。大规模必然意味着教育品质的变异,不仅不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而且一举一动都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这就是所有巨型学校不得不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原因。
目的成绩,其佼佼者如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山西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新绛中学。他们的共同经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学业成就。他们的成功实践,打破了农村学生只能苦读苦熬的悲催模式;也说明用压榨学生、拼时间拼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其实是一种不思进取、简单无能的表现。 根据2010年国家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我国将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只有6年时间了。如果我们至今对这种规模巨大、对学生实行严格管制、以分数和考试为唯一目标的办学模式仍不辨香臭,甚至推波助澜,说明我们对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目标还多么缺乏共识,距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何其遥远!也许,我们需要实现的首先是教育正常化。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我还会借鉴其他农村学校的经验,向改革要效益。事实上,很多缺乏资源的农村学校,都通过实行学生主体课堂、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佼佼者如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山西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新绛中学。他们的共同经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学业成就。他们的成功实践,打破了农村学生只能苦读苦熬的悲催模式;也说明用压榨学生、拼时间拼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其实是一种不思进取、简单无能的表现。
根据2010年国家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我国将在2020 衡水中学引起舆论的关注,有些人认为它被妖魔化而为之喊冤叫屈;我倒觉得,当前的主要倾向是它还在被美化、被神话,成为各地政府和学校争相效仿的典型,这才是问题的严重性所在。 对衡中模式比较幼稚的辩护,是以高考竞争的现实性论证其合理性,逻辑是既然存在高考竞争,应试教育就是合理的,就不要指责衡水中学。这种简单的决定论就如同说既然有垃圾堆,我就注定只能成为苍蝇。其次,是用竞技体育、奥运会来论证其合理性。将高中教育与竞技体育相提并论,确实透露了衡中模式的核心价值:放弃育人的目标,将教育直接异化为竞技过程。然而,竞技体育也是有规则和底线的,例如不能使用兴奋剂,衡水中学呢? 应试教育对学校的异化,存在着从学校—培训中心—准军营—“模范监狱”这样强度不同的光谱。作为应试教育极致化的标本,衡中模式的危害就在于滥用成功学的兴奋剂,控制学生的每一分钟、每一个行为,进而控制学生的意识和思想,使之“万念归一”,其行为的确与传销组织非常相似。其实,我相信衡水中学内外,大多数学生、家长、老师都不傻,都具有常识和良知,内心都知道它其实是不好的,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只不过为了赢得高考,孤注一掷,不惜三年“疯狂”。然而,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吗?这是我现在最想讨论的问题。 应当看到,在高考指挥棒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的表现和选择仍然是各不相同的。借用中小学生常做的“假如我是……”的练习,假如我是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只有6年时间了。如果我们至今对这种规模巨大、对学生实行严格管制、以分数和考试为唯一目标的办学模式仍不辨香臭,甚至推波助澜,说明我们对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目标还多么缺乏共识,距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何其遥远!也许,我们需要实现的首先是教育正常化。[NextPage]
2、衡水中学惹谁了
褚清源(教育媒体人)
首先声明,我并非衡水中学的支持者。衡水中学这样的教育是我不认同的,甚至是历来反对的。但是,当媒体的批评又一次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我想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衡水中学和像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
表现在衡水中学身上的,的确是一种很矛盾的“怪现象”:一方面是媒体和专家对衡中义正言辞的批评,另一方面则是大批学校以衡中为师,对衡中经验顶礼膜拜;一方面是河北高中校长对衡中的“人人喊打”,另一方面“不得跨市招生”限令和地方保护性政策无法阻止家长对衡中趋之若鹜的选择。
在河北不少高中校长眼里,衡水中学的“罪恶”似乎罄竹难书。我们是不是可以反向思考一下:为什么衡中在一些人眼里是“地狱”,而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则是“天堂”?这里的学生真是苦不堪言吗?为什么不是学生或学生家长站出来揭露衡中的问题?衡中到底做错了什么?连续10多年战绩一流的高考(微博)神话背后又做对了什么?
衡水中学惹谁了?我想,衡中可能主要在两个方面触动了人们的神经。
一是衡水中学所宣扬的教育与人们期待的美好教育的方向不一致。现实中的应试教育与理想中的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的冲突让衡中成为热议的焦点。在不少人看来,衡中取得这样高成绩的背后有太多不道德、不光彩的东西。它的缺乏人性化的半军事化、精细化管理模式一直备受诟病。尤其是在高中成绩上的过度炫富和大张旗鼓以应试为目标的训练性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触动了媒体和专家的底线。所以,批评者往往是拿衡水中学做的不是素质教育来说事。其实,衡中不过是众多狠抓考试学校中的一员,只不过与其他高中学校相比,它把这种教育做得可谓“出类拔萃”。
“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这句话常常被拿来佐证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现实情况是,人们只关注今天的事情,而鲜有人关注明天的事情,因为人们评价的只是当下,而明天的结果又无法测量。正如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所说:“衡中的教育是一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各取所需的合谋。”
没有人愿意将自己所做的教育标注为应试教育,衡中也一样。衡中从来没有承认自己所做的是应试教育,相反,衡中也在大谈特谈素质教育。客观地说,衡中在考试训练之外的确也开展了很多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
二是人们所定义的衡水中学的生源“掐尖论”。人们的共识是,衡中对优秀生源的垄断,破坏了教育公平。生源的掐尖导致河北其他高中的发展每况愈下。在河北因为衡中一所学校的存在导致众多弱势学校更加弱势,所以,有人说,衡中一所学校的“幸福”是建立在众多高中的“痛苦”之上的。也有不少县中试图集体抵制,但似乎很难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我们要分析的是,衡中的高考并不是一夜之间“暴富”的。衡中是通过“艰苦奋斗”一步步走到教育生态链最顶端的。一旦有学校站在生态链的顶端,优秀生源自然蜂拥而来。所以,生源的“掐尖论”自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把所有的账都记在衡水中学的头上,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我们今天要思考的不只是衡水中学做错了什么,而是衡水中学有没有被妖魔化,有没有被媒体的选择性描述所遮蔽的东西。作为一所备受关注的学校,我们要研究和借鉴的是经验中合理的那部分,而不是一味地咬住问题不放。
批评衡水中学者值得尊敬,因为批评者让我们不迷信衡水中学,不迷失在成功经验的阴影里,能让我们对经验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力挺衡水中学者同样值得尊敬,他们让衡水中学经验中合理的部分得以放大,让络绎不绝的学习者可以学到“真经”。
衡中到底做对了什么?我想,衡中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衡中经验背后的核心密码。
再次重申,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捍卫衡水中学,而是希望更多的教育同仁能以理性的姿态来看待名校经验。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同样也没有简简单单的失败。衡水中学的崛起和持续走红一定有它的“原罪”,但是也一定有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密码。[NextPage]
3、我为什么是衡水中学的虔诚拥趸
胡子宏(河北省邢台市文联)
我是一名虔诚的衡水中学的拥趸。我的儿子胡小鹄2014年从衡中毕业,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我有点失落,因为3年高中,我激励孩子的目标是:北大。
面对媒体对衡水中学的褒贬,我想说的是:那些斥责衡水中学的人,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衡水是河北省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方,对于那些想要摆脱相对贫困生活的学子而言,外界的聒噪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轨迹。
教育理论,可以对教育活动的实施进行无数次的探讨,但就家长的要求而言,孩子成长的象征是什么呢?无非是考上名牌大学,以期将来有好的就业和收入,当然由此可以更多地服务于社会。这就是我们把孩子送进衡水中学的惟一目的。
那么,在家长看来,衡水中学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成长激励呢?
首先是前进目标的激励。每次调研考试,每一名学生都会有相应的名次,这个数字既是压力,又是动力。而名次对应着高考将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学生的努力,都会直面一个实打实的目标。每个学生都有心仪的大学,为了自己的梦想,都在竭尽全力地拼搏。
其次是3年如一日的专注。在课堂上,衡中学生一旦投入到学习中,身外的声音不会扰乱他们。每年都有那么多的参观者,没有哪个学生因为身边多了几个参观者而抬头甚至看一眼。这种专注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力量,因为不管是谁,一旦专注做一件事,并且方向准确,那么,成功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第三就是愈挫愈勇的坚韧。无论是对心仪学府的追求,还是刻苦学习的过程,衡中学生透出一份难得的坚韧。在衡中,没有哪个学生是一贯的尖子生,但这里鲜见一蹶不振的学生。尤其是高三的冲刺阶段,每个人的成绩都难免出现阶段性波动,但每个人都是如此坚韧,那种对学业的虔诚,感人至深。
学生品质的历练,得益于衡中管理的独树一帜。在我看来,衡水中学那么高的升学率背后,在管理上,确实具有其他学校难以比拟的精致。
衡中学生做题量确实够大,但毋庸置疑,衡中的试卷确实比较精,比较有针对性,加之学生素质高,学习自主性强,因此,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没有哪个学校比衡中的管理更加细致,但正是这样才保证了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令学生对学校的规矩有一种敬畏感。如果把高考视为战场,那么学校的管理,就要像军队那样严格。
没有哪个学校像衡中这样“激情教育”。这里,每一个班主任,都是一个演讲家,都在激励着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并且为之而努力。80华里远足、成人仪式、高考百日宣誓,其实都是对学生意志的一种激励。学生们3年处于这种氛围中,心气高涨,为理想而拼搏的信念愈加坚定。这种“洗脑”,其实是一种完善而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让学生们对学习、对理想保持由衷的热情。
毋庸置疑,绝大多数家长对衡中的教育是拥护的。但是,为什么一些人妖魔化衡中呢?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素质教育提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没有看到教育对人才的选拔功能;他们只看到衡中学生那种忘我学习,貌似是对青少年成长的摧残,却没有看到学生们为理想而拼搏的专注和坚韧;他们只会分析国内国外教育体制的区别,却没有看到乡村学生“人往高处走”的渴望。那种脱离了现实对衡中的批评,其实是我们这些家长所不齿的。
那些批评衡中的所谓理论家,请问你们到衡中住过几天呢?你们只是搬用一些教育理论,对衡中的“非同寻常”进行不合实际的臆想。人性不人性,我们做父母的最有发言权。我们以为,让娇生惯养的孩子在衡中磨练3年,没什么不好。如果说衡中不人性,那军营里特种兵的训练,岂不是更加恶魔化?如果通过刻苦努力而考上名牌大学是一种有害“成功学”,那么,不劳而获才算无害的成功吗?难道让我们的农家子弟在校园里游逛3年,没有衡中之累,这样的校园生活才算人性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衡中的成功,代表了千万个家庭对孩子成长的殷切希望。无论外界怎么褒贬,我们和孩子都在用脚投票,大量优秀学生涌向衡中,无疑证明了它的成功。有什么比让孩子多考点分数更加实在?又有什么比考上名牌大学更加令家长欣慰呢?[NextPage]
4、跳出衡中看衡中
浙江省衢州二中 胡欣红
/*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关于衡水中学的争论,可谓由来已久。但在我看来,却根本不存在什么争论。
首先,衡水中学是一所不正常的学校,是“反教育”的“高考训练营”和泯灭人性的“考试机器加工厂”,完全是不争的事实。倘若仅仅因为它有助于取得辉煌的高考成绩,学生在学校里激情澎湃、无怨无悔,就认为有值得肯定和可取之处,那么对使人如痴如醉的传销行径也应该予以肯定,对当年令无数人蠢血沸腾的德日法西斯就更应当顶礼膜拜了!
其次,所谓的争论只不过是口水之争,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争论。依然故我的衡水中学,不仅风头更劲,而且影响力越来越大。除了学生和家长想方设法要挤进衡水中学之外,全国各地的参观朝圣者更是络绎不绝,许多学校或明或暗地竞相效仿,纷纷把学生往死里管,只不过没有冠以“衡中模式”,做不到衡水中学那般极致而已。
换而言之,衡中不过是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是基础教育畸形发展的缩影,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已。如果只对水上的一小截评头论足,于大局根本无补。水面之下的问题不解决,即使费尽千般心思改变一个衡水中学,也还会不断冒出下一个衡水中学。因此,我们必须跳出来,站在整个基础教育的高度审视,只要大环境改变了,衡水中学式的变态学校自然就会消亡。
实事求是地说,从素质教育到大力减负,从推行课改到深化课改,这些年来没少折腾,但却收效甚微。不客气地讲,应试之风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大有席卷一切之势。在“没有分数今天过不去,只看分数明天过不好”的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之中,原本一些人文底蕴深厚、宽松育人的老牌学校也纷纷沦丧(笔者所在的学校即如是,在此暂不赘述)。毫不夸张地说,放眼望去,真正坚守素质教育的学校真的已经寥寥无几,很多自我标榜“人性化”的学校,其实只是在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而且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应试风潮正呈现从中学向小学蔓延的强劲趋势(作为一个小学生的家长,一年级临近期末考试阶段每天一份语文和数学测试卷的疯狂令我瞠目结舌)。何以如此呢?借用经济学的术语,正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应试之风的盛行,尽人皆知其根源在于功利思想遮蔽、误导乃至扭曲了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迷失了教育的本真。于是乎,家长想让孩子出人头地,学校追求升学率,教育行政官员关注着政绩……三位一体,合力追分。然而,诡异的是所有人讲起来都有一肚子苦水,都是迫不得已才追求分数。家长说只有一个孩子输不起,学校讲社会和政府施加的压力太太,官员则说要对民众负责……相互推诿,谁也不主动承担责任,不由得令人想起伏尔泰的一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以笔者之见,破解教育功利化顽疾固然有待于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推进,更离不开人们的担当精神。教育改革不仅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具体实施效果更有赖于各方的担当与配合。实事求是地说,只要人们切实担当起自己的分内之责,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做出一点点应有的改变与坚持,教育风气的转变并非难事。作为父母,帮助孩子恰当定位自身才是幸福人生的最坚固基石,又何苦盲目随大流一味压逼孩子唯分数是从呢?作为教师,固然不可能置升学的现实于不顾,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仰望星空,不能去追寻教育的本真,最起码总可以做到“戴着镣铐跳舞”吧!作为政府,固然要为人民服务,但引领民众和把握舆论导向亦同样责无旁贷。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清人彭端淑《为学》中所举穷和尚与富和尚之事例值得我们借鉴。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为何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呢?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担当精神和切实行动。同样,要想改变教育的功利与浮躁,使众多类似衡中的变态畸形学校回归正常,除了舍我其谁的担当,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