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教育传真

教育传真

教育孩子首先要建父母攻守同盟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4-12-04 09:08:00

 

夫妻如不能互相尊重、协调前进,结果只能“互相绊倒”

教育孩子首先要建父母攻守同盟

    “现在最流行的择偶标准已经不再是10年前的‘三高’:收入高、学历高、身材高,而是转为‘三手’:帮手(在家务活动、抚育子女方面能够采取积极的姿态)、互相拉手(共同努力、互相理解)、牵手(爱情)了。”在第七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教授林如萍抛出了这样的说法。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高,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中那些教人如何当父母的内容总是被一遍又一遍地转发,比如,“母亲的性格决定孩子的智慧”、“妈妈心态决定孩子的状态”;再比如,“爸爸的素质决定孩子的高度”、“你和父亲的关系决定了你的婚姻”……

    “夫妻的合作”在孩子的教育上显得更为重要:父母首先要建立起一个攻守同盟,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共同进退、互相补台,唯有这样才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让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化。

    同盟首要原则:“共亲职”

    “爸爸妈妈都投入心力在孩子身上,两个人都共同参与。”林如萍说,这其实是父母形成同盟的首要原则。

    有媒体报道,去年全国共有1346.9万对男女依法办理了结婚登记,同时还有350万对男女依法办理了离婚手续,也就是说,如果有五对男女走入民政局,那么其中就可能有一对是要办理离婚的。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增高,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他们的成长不可避免地会受影响,“尤其是跟着充满怨气的妈妈长大的孩子就会更加痛苦,因为他们经常听到的是‘天底下最苦的就是你妈妈我,最不该的就是你爸爸他’。”林如萍说,这种孩子就是成年人婚姻的“替罪羔羊”,他们的内心充满痛苦。“大人的离婚是彼此不再往来,父母的离婚是孩子不可知的未来。”

    不过,人们也发现并不是所有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会长成“问题少年”,也有一些父母双全的家庭在孩子教育上很失败。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说过,直接决定家庭教育效果的不是家庭的结构,而是家庭的功能。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不在于父母双方是否客观存在,而在于家庭中是否有人发挥父亲和母亲的功能。所以孩子的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方面不作为,其角色就“形同虚设”,可能直接导致家庭功能的丧失。

    对此,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深有体会。俞敏洪的儿子出生在国外,每个寒暑假俞敏洪都会把爱人和孩子接回来,只要有时间他也会飞过去看他们,即使俞敏洪已经努力增加他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但是我仍然觉得我对孩子的行为几乎无法产生任何影响。”俞敏洪说。

    去年,他把孩子接回到自己身边,“我们每天都能在一起,虽然有时候时间很短,可能就只有10分钟,听他说说话,聊聊每天的感受。回来9个月了,我看到了明显的变化。”俞敏洪发现儿子勇敢了、幽默了、开朗了。

    “父母对孩子首先要爱,要花时间陪着他。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给孩子人生打底色的时间,如果是快乐的,孩子的将来就可能是光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学者周国平说。

    同盟重要原则:父母要保持一致

    父母双方都在家庭中承担了自己的角色,父母的攻守同盟就有了基础,但是仅仅“各司其职”还不够,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保持一致。

    虽然众多教育专家都指出,提高家庭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父母教育的一致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也并非易事。

    俞敏洪家曾经发生这样一件事。

    不久前俞夫人外出,俞敏洪要自己独自带儿子一两个月的时间。俞敏洪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带儿子,于是,他把儿子的学业压力减轻了,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带着儿子爬山、参观,去见一些新鲜的事情。

    俞夫人回来后检查儿子的学习,当她看到儿子之前已经学会的东西又不会了的时候对俞敏洪说:“你怎么能把孩子带成这样?!”俞敏洪回答:“我是在培养孩子的终身竞争力。”

    “我说了之后她没有再跟我争论,但是,儿子每周的补课时间又增加了几个小时。”俞敏洪说。

    俞敏洪的介绍可能有些说笑的成分,但是,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确实十分常见。

    “在家庭教育上,华人社会很讲究‘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林如萍说。

    虽然这种“一个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一个充当严厉或令人讨厌的角色”并不意味着两人一定“唱反调”,但是也很难统一成一个“调”。

    林如萍教授用一个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来解释,夫妻怎么做才能叫“一致”:现在的天气早晚温差很大,要带孩子出去散步时,一般妈妈会说:“宝宝来,穿上外套。”孩子嫌麻烦所以不穿。这时候爸爸也被弄烦了,说“天底下最怕冷的就是你妈。”“爸爸这时候的行为就是一种情绪性的不支持,”林如萍教授解释,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常见的夫妻在教育孩子上的“不一致”。

    那么怎么做才是一致呢?“夫妻之间要互相支持,要相信对方的判断。”林如萍说。

    还是刚才那种情形,“如果爸爸说一句‘穿上外套,天冷’,爸爸这个时候的行为叫‘重复’,就是对妈妈的一种支持。”林如萍解释,如果爸爸这个时候还能继续说,“我们要玩好一阵子,天黑了以后更凉”、“我们还要去吃饭,进了餐厅更凉,所以还是要穿上外套”……“这种回应是对妈妈指令的补充,也是一种支持行为。”林如萍说。

    不少专家表示,很多对成年人来说的日常生活琐事,对于孩子来说并不简单,因为他们在看父母的沟通方式,在揣摩父母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学习如何与父母沟通。

    “中西研究都有共识,婚姻关系好,亲子关系就容易更好。”林如萍说,如果两个人能互相尊重、互相支持,那么就会是“两人三脚”协调前进,否则就只能是“互相绊倒”了。

    同盟关键原则:做什么比说什么重要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会保持意见一致,那么父母的教育就能形成合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选择做那些正确的事了。因为形成合力的力量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会事半功倍,如果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也会效率很高。

    这时父母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是:想得比做得更正确。

    比如,很多家长意识到阅读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林如萍说,如果父母爱读书,那么当父母看书时,孩子会看到父母在阅读当中时不时流露出来的笑容,看到父母阅读时的分享,于是孩子就会去模仿,慢慢他会发现书里有小世界,进而感受这个大世界。可是如果只是买书,自己不读要求孩子去读,那么“书对于孩子来说是沉重的”。

    所以说,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做了什么远比说了什么重要。

    “我们都说家长要跟孩子成为朋友,但是真正能成为朋友的并不多。”俞敏洪说,不是孩子不愿意,是他们知道有些话说出来以后,父母的反应会比较激烈。比如说如果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跟父母说,他在学校里喜欢了某个异性,通常90%以上父母的反应都会很激烈。虽然父母在嘴上说要跟孩子做朋友,但是他们的行为已经把这条路阻断了。

    “现在一些大学里有一项新增的业务,邮寄脏衣服回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很多人看了这样的报道都批评大学生,“但是我们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到10%的人告诉我,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洗过袜子,绝大多数孩子偶尔做过一次饭。”熊丙奇说。

    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其实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很多要求孩子的事情我们并没有做到,还有很多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的事情,被我们剥夺了。[NextPage]

(点评)

父母教育同盟别自毁长城

 

    前几天我到云南参加了一项活动,会议最后一项,是小学生给嘉宾赠送心愿卡,每个嘉宾一份。

    我正兴奋地打量一位男生送的梨型心愿卡,忽然从后排冲过来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将一个粉红色的心愿卡塞给我就扭身跑掉了。

    上面写着:“我希望我的爸妈永远都不要吵架。”

    看着那个小姑娘忧郁的眼神单薄的身影,我甚至生出了将她带离她父母的冲动。

    这让我想到了刚刚结束的第七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林如萍谈到的“互敬互爱的夫妻关系是家庭教育的磐石”。

    回来的车上,我把心愿卡拿给3个妈妈看,她们都沉默了。三人的孩子有大学中学的,也有小学的。她们说,没想到孩子们对父母吵架问题那么有共鸣,“不知我孩子在学校怎么说我们夫妻冲突的事呢”。

    一个问题展现在我们面前:多数父母忽视家庭不和给孩子造成的烦恼。

    “你怎么看父母吵架?”在中小学课堂,我每次把这一问题抛出来,往往满课堂的孩子都显得特别活跃,都有话要说。一些中学生甚至尖锐批评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模式,甚至有孩子很认可西方人对中国妈妈的评价:“丑陋母亲”“疯狂妈妈”。

    一位30多岁的大学教师告诉我,上中学时,一次爸爸妈妈吵得非常凶,妈妈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写东西,然后摔门而去。她顿时有种不祥的预感。等到家里没人,她翻遍了妈妈的抽屉柜子,终于找到了目标。将近20年后,这位大学老师连说了6遍:“我就知道是离婚协议书!”

    她趴在桌上痛哭了一个下午。等父母下班回来,她还装作一切都没发生一样。

    最终,父母没有离婚,也没有再提过这事。

    从外人角度来说,夫妻闹离婚,有时是一场游戏一种相处模式,当不得真。但对这个已经当妈妈的年轻老师来说,心里的疤仍没有完全愈合,想起来就阵阵疼痛。

    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发泄,不选择时间场合的爆发,只能说明多数父母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首先,要考虑夫妻当着第三人的面吵架合适吗?其次,孩子血管里流淌着两个人的血,你非要让他(她)明白你妈是最苦的你爸是最坏的,孩子心不疼吗?第三,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迈入社会了,你不怕孩子学会了这种当众宣泄情绪的方式?第四,孩子在外面挨打了你觉得他没这个承受能力,在家里看爸爸妈妈拍桌子瞪眼睛,他有这个接受能力吗?

    目前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感受,会不会冷,会不会感冒,是不是没完成作业,是不是喜欢这个老师或者同学,是不是不高兴了……却忽略了孩子怎么看待自己,如何与邻里朋友相处,以及自己如何处理夫妻关系。这才与孩子真正关系重大。我们天天在呼喊给孩子安全感,却忘了孩子真正的安全来自父母关系的稳定。

    就像林如萍教授所说,给孩子买3万元的书,不如买5000元的书来自己看。孩子会很好奇,书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孩子想去探寻那个对父母诱惑巨大的世界,这也是言传身教。

    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对孩子说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宁静,灵魂的高贵,可老公多给婆家点钱就大发雷霆,或者冷战给人穿小鞋;告诉孩子拼爹拼妈不如拼自己,但每次一时兴起就给孩子买最昂贵时髦的手机或说攒好了给他留学结婚的钱;对孩子说不要作弊要诚实,但跟同事交往经常说假话,工作里掺水;告诉孩子不要看微信玩电子游戏,可自己每天抱着手机不放,玩起网络游戏就不睡觉。甚至,对孩子说要与人为善,不要打人骂人,但夫妻一旦起了争执,什么戳人脊梁骨、揭人短的话都脱口而出。

    说教努力了一百分,一次错误的身教就把所有的言语打成了负数,只会在儿女耳边无数次地唠叨,“你不成器我说了多少次,把爸妈的话当耳旁风”而不知反思。关键是,这些刺激孩子的“教育案例”层出不穷,自己却完全无意识,也不做任何补救工作。

    青春期两代人的矛盾为什么那么大?就是孩子从童年积累的反感不满,在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萌动后,来个总爆发:你平时不管我想什么,回来就指手画脚乱折腾,有什么资格教训我?你自己被人整得抬不起头,就会把自己那点想法强加在我身上?你对老人那么苛刻,为什么要求我什么都听你的?……

    相信很多家长会说,你的观点我同意,但家是让人放松的地方,夫妻出了问题就假装和谐,然后像抽烟一样找个厕所或抽油烟机,偷偷地进行?连在家都装,活着累不累!

    林如萍教授说得好,一辈子不吵架的夫妻不是好夫妻。有些情绪、怨言需要用吵架的方式发泄出来达到沟通的目的。分居、冷战才更可怕。

    所以面对夫妻矛盾,家长如何在有孩子的三角关系中,做到既不伤害孩子又处理了问题就是考验双方智慧的时候了。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包含了父母关系大稳定中的小矛盾类型,或者感情破碎无法相处的类型,以及离婚家庭、重组家庭等等类型。“养儿育女是父母最好的重新学习的机会,父母一致的教养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无论如何,一味地情绪发泄,甚至家庭暴力对孩子的精神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完全不可取。

    起码,在事后,我们可以做很多补救工作。可以告诉孩子,争论并不可怕,我们在办公室为了工作的方向争吵,在车里会为了走哪条路争吵,在家里也会为了怎么教育你更有利于你的成长而争吵。通过争论,越辩越明,我们因此能统一认识,知道未来应该怎么办。

    做什么工作都可以辞职,只有当我们一朝为父母,就永远无法脱离“亲职”了。林如萍教授这样解读“共亲职”的核心:

    第一,爸爸妈妈在孩子身上都要投入心力,尽可能多地关注和陪伴孩子。

    第二,要尊重他/她的判断。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为了共同的孩子,婚姻关系需每日经营,夫妻间要有好的沟通。

    也许,我们能把客户琢磨得透透的,把领导伺候得舒舒服服的,把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的,但“亲职”这个职业呢?“共亲职”是父母共同承担的职业关系,我们做的怎么样?有没有像公司年终总结那样认认真真煞有介事?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是单身母亲做成的教育伟业。我们有美好的家庭,为什么不能团结在一起,结成同盟,共同培育优秀的孩子,给他(她)一个安全的大后方,一片宽大的起飞场?

返回

上一篇:争议系列二: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

下一篇:张晓风:我教给你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