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观察衡中的一天:时间用到极致 课外也精彩
燕赵都市报记者 焦磊 文/图
衡水中学,一所距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300公里外的中学,因为连续15年包揽河北省高考成绩第一闻名全国。也正因如此,这所学校也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有赞誉,更有争议。
2014年12月22日,燕赵都市报记者走进衡水中学校园,从早晨5时30分起床跑操,到晚上10时10分熄灯就寝,近距离观察了衡中学子度过的一整天。
城市尚在酣睡,衡中已经苏醒
12月22日,星期一。
清晨5时30分,天还没亮,位于英才路尽头的衡水中学已经苏醒。凭着校园里的点点灯光,学生们在夜色中匆匆从宿舍跑到了操场,迅速找到自己的班级,开始每天的第一堂课——一早跑操。
从入学开始,同学们就是这样的作息时间,记者注意到,每位同学在跑步之前都人手一书翻开背诵,顿时校园里响起了沸沸扬扬的朗诵声。“高考竞争很激烈,每多拿一分,就能压倒1000人,甚至更多。听学长和老师说,每年因为一分之差没能考上理想大学的同学有很多,所以我觉得平时的每一分钟都很重要”,站在班级旁,清点人数的同学是648班的班长田天。648,衡水中学每个班级都有这样一个代号,648班是衡水中学办学以来,第648个高中班,也是高一年级的文科实验班。
此时,班主任早已等在了操场的一旁,衡水中学副校长、648班班主任郗会锁也不例外,在跑操开始后,他们都会跟在同学们后面。“到衡水中学读书的孩子,都是十分优秀的,他们都心怀理想,不用老师去督促,都在相互感染着”。
每个星期一,衡水中学都会组织升旗活动,今天参加活动的同学是刚入学的高一学生。尽管很冷,田天和同学们却始终保持着队形,“升旗活动,不仅能让同学们增强祖国的荣誉感,更能在这个时候激励同学们高昂的学习斗志”,高一年级德育主任郑彦星说。
活动结束后,田天边走向教室边说,“每次活动都能感受到学校在努力改变着我们”。记者跟随田天走进了648班,英语老师早已经在教室准备好了早读材料,还没等发完材料,教室里已经响起了读书声。每个同学都在大声朗诵,面对记者突然的出现,没有一个人受到影响。
郗会锁告诉记者,大声朗读不仅能够强化记忆,还能提示身边的同学是否有拉下的知识点。在半个小时的朗读时间里,记者仔细观察,60多位同学从始至终没有抬过一次头。
6时40分,下课铃响起,校园再次热闹起来。同学们开始吃早饭了,但田天和不少同学并没有离开教室,而是抓紧时间向老师请教问题。“20分钟的时间吃饭,足够了”,田天整理了一下课桌上的材料,拿出下节课需要的课本,才疾步走向食堂。
食堂里,几十个打饭窗口没有想象中那么拥挤,悬挂的电视播放着新闻,同学们埋头吃饭之余还时不时讨论一下刚刚听到的消息。田天很快便买了饭,“饭菜花样很多,对我来说,还挺可口的”。
648班是刚分班以后的实验班级,田天在班级的学号是27号,也就是说,按照成绩她在班级是第27名。“再有5天就要第三次月考了”,这是分班以后的第一次考试,同学们对这次考试十分看重。田天说,其实紧张的学习氛围,并不是学校严格的时间管理带来的,更多来自同学间的“较劲”。
无论冬夏,衡中的学生只有一个作息时间:早5时30分起床,晚10时10分晚休。紧张的学习不代表要占用休息时间,中午都有1小时的午休时间,每天都会保证学生们有8个小时的睡眠。
与高一高二年级的同学相比,高三的学生更是将时间算到极致,跑步或错时去食堂,在课间复习或预习,都是为了能有更多时间来学习。“有人说,我们是考试机器,那请大家仔细看看,我们像机器人吗?”体育课的时候,高三513班的同学们在操场上神采飞扬。个子高高、笑起来很阳光的冯硕拿着篮球对记者说,衡中学习节奏是比较紧张,却让他们感到很充实。
校园里的“学习之外”
下午4时35分,648班的田天和同学们在教室里听课,而在不远处的社团综合楼里,却热闹非凡。一间教室的门上写着清雅民乐社,阵阵民乐从教室里传出来,已经取得了笙十级的一位同学正在认真练习;合唱团的教室里,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唱得有模有样,整栋楼里回荡着悠扬的乐声和歌声。“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衡中电视台今日新闻……”写着“衡中电视台”的一间教室里传出标准的播音声,吸引了记者。走进教室,两名同学正坐在镜头前,主持人在采访一位学生。这位主持人也是一名学生,因为喜欢播音便报名参加了播音社团。

这位同学说,在学校虽然时间特别紧,但课外活动也很丰富,到高一下学期就可以报名参加兴趣社团了,有很多社团供学生们选择,萌朵儿手工社、金阳光街舞社、钢琴社、微电影社……甚至还有戏曲社和魔术社,60多个学生社团都深受学生们的喜欢。
记者曾参加过衡水中学第十届“十佳班长”竞选暨颁奖大会,被参加竞选的选手或幽默或自信的演讲而感染。他们不仅传递了健康阳光的心态,更诠释了对班集体的热爱。除了这些,每位学生演讲的时候,都会播放VCR视频,各种网络语言融合在一起,有些选手甚至邀请了校长为他们加油,创意十足。
晚自习课间,高二556班的徐梦告诉记者,“别人以为我们整天淹没在题山书海里,其实没那么夸张,学校有很多社团活动和选修课,有晚新闻时间了解天下事,想查资料可以去图书馆上网,闲聊时也会谈论明星电影之类的话题。”
徐梦说,初来衡水中学确实感觉不适应,但当你适应了衡中节奏后,就会感觉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在衡水中学的两年间,学校丰富的课余活动也让她的性格发生了变化。在老师的鼓励下,害羞的她当选了学生会体育部部长,徐梦笑着说,“如果不是在衡水中学的锻炼,肯定不敢面对记者”。
你不知道的衡中老师
晚自习的时候,校园再次变得十分安静,教室里同样安静,能听到的就是笔尖在书本上划过的声音。此时,老师们也没有离开校园,都陪在学生身边。郗会锁老师既是班主任,还是历史老师,看到同学们都进入了学习状态,他悄悄回到了备课间,进行试卷分析,准备明天的课件。教师除了正常的讲课之外,学生自习课必须到,这也是衡中的管理制度。
在衡水中学,老师会始终陪伴在学生左右。“陪伴不是在监视,而是像父母一样在关心”,511班的韦景元说,学校每三个星期放一次假,刚入学的时候确实不习惯,老师们像父母一样耐心引导,让同学们尽早融入了学校。“孩子放在这里,家长尽管放心”,老师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正是衡中老师的这份真诚,让在这里求学的这群孩子变得更加优秀,不断追求卓越。
晚上9时50分,下课的铃声敲响。田天和同学们陆续走出教室,这群孩子们结束了一天紧张而充实的生活。田天说,在衡水中学,一定意义上说是很痛苦,每天都很累,但自己必须努力学习,为了父母,也为了自己的理想。
同学们在食堂吃饭时,还可以收看新闻。[NextPage]
观 点
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界专业人士应该对“衡中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批判或者赞扬。从某种角度上说,把“衡中现象”分析透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教育的复杂现实,让我们的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更接地气。
对衡中的纠结
15岁到18岁,身体与心智正在快速发展的我过了3年的非正常生活。返回正常生活的我,有点像鲁滨逊到了荒岛,苦苦求索。可是,衡中就在那里,它那么懂高考,有那么多绝佳技巧,就好像学英语考托考G的“新东方”。想让我上名校的爸妈不允许我不上吧,想上名校的我可能也还是舍不得不上。
——摘自衡中一毕业生自述
为何学不了衡中
衡水中学的管理水平是有目共睹的,但衡水中学的崛起和成绩——我还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生源。这在山东省似乎是遥远的事情。1999年,我校一位教师的女儿报考了山东省实验中学,没考中,参加当年的中考,这个孩子名列全县第一名,高考时被清华大学录取。在这以后,我们县再没有人报考山东省实验中学。当然,近些年我也没听说山东省实验中学在全省招生或抢尖子生。我所在的学校在周边县区也小有名气,周边县考我们学校的每年要有几百人的样子,那大概是在2009年以前,现在外县的生源几乎没有了,虽然我们高考成绩依然好、邻县的成绩依然没大的起色。只因为邻县和市教育局在学籍管理上变得严格了。所以,我们对衡水中学的成功十分羡慕,但绝不羡慕这样的教育生态环境,虽然我们曾经也是乱象的受益者。
——摘自山东莘县第一中学一教师感言(《中国青年报》)
有争论难共识
其衡水模式的实质就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创造了“高考神话”,实现了“逆袭”,并把这做到“极致”。批评者认为,它只育分不育人,把学生当作高考的机器;赞成者不以为然,其理由是,现今教育评价制度,不就强调考试分数吗?哪一所学校不在进行应试教育,差别只在于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以及只做不说。衡中把应试教育搞得很成功,难道有错?如果有错,错就在评价体系上。把应试教育的板子打在学校身上,一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二来学校也不服。必须意识到,评价制度不改,唯分数论就难以打破。切实推进教育改革,改变升学教育模式和评价制度,才能把学校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这才是争论双方需要达成的共识。
——(《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