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上听来的大道理和课下自己怎样做本来就是两回事”;“写作文就是编故事”;“老师让高年级学生冒充低年级的参加考试是为了学校的荣誉,可以理解”。这是8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孩子们的回答,它真实地反映了我省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知与行严重分离。
8日,“河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与对策”课题组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次调查从2003年5月开始,由省妇联和省家庭教育学会委托河北师范大学思想品德教学部成立课题组,选择省内经济发展处于不同层次的石家庄、邯郸、承德地区,对5—18岁的未成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样本2206份。
调查表明,我省未成年人具有与年龄相适应的道德判断能力,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他们并不会按正确的去做,知与行脱离现象比较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明显增加。
调查显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德育理论指导下的义务性、束缚性、规训性的教育观念,没有把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这是我国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根本原因。
调查发现,灌输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知与行分离现象产生的根源。未成年人的道德误区形成往往是因为受到社会和成年人的影响。
相关新闻
德育重在实践
专家建议把义工服务定为中学生必修课
“把义工服务定为中学生综合实践必修课,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奉献的乐趣。”昨日,“河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与对策”课题组组长陈晓玉教授提出了如上建议。
课题组建议省有关部门规定中学生必须修满义工服务的时间和学分方可毕业。此举可使未成年人在服务社会中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合作,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题组特别看重学校行为的教育性。他们建议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说谎、不作假列入教师行为规范;并坚决杜绝经过排练和包装运作的“表演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