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了短信高考查分服务,可原本一次就能完成的服务,却分十几次送达,而且每次都要收费。”高考成绩刚刚发布,一些考生家长打来电话愤愤不平,短信高考查分服务方便了家长和学生,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依照每条短信收费一元的标准,那就收得太高了。
浙江今日早报报道,一位姓王的家长说,前天傍晚6点左右,他预定了高考成绩。可是到了晚上11点左右才回复,每条信息1元,回了4条,都是和成绩相关的。可到了昨天凌晨4点左右,又接连来了7条信息,都是一些录取批次之类的。
昨天下午,记者向服务台一问,对方说每条都要收费。难道查一次成绩要花十几元?
报道说,考生查询自己的考分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考试组织部门却利用考生和家长想在第一时间知道分数的迫切心理,把分数卖给通信运营商,让考生再花一笔钱去查。自己的分数必须花钱才能知道,未免说不过去。
有人建议,身处互联网的信息时代,解决查分问题易如反掌,只要把考生的成绩及时在互联网上发布,不仅方便考生,也方便负责查分的部门。
另一位姓汪的女士说,考分其实是一种个人资料,因此高考成绩查询这件事并不适应以市场运作的形式来操作,而是一项应该由政府组织的公共服务。高考的考试费本身就应包含了公布分数的义务。据了解,今年杭州中考成绩就采取了在网上公布的形式,家长希望高考查分也能享受到免费服务。
相关连接:《新京报》:高考查分不该成为牟利工具
这些年来,利用声讯台进行有偿高考查分一直为公众所反对,经过多年舆论的抨击,我们终于欣慰地看到,高考有偿查分制度今年终于出现了松动。近日深圳市和海南省都宣布,不开通电话及短信查分。深圳市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考生们的高考成绩送到各学校,海南将以最快的速度在网上公布高考分数。
在欣慰之余,我们也遗憾地看到,更多地方至今还在利用高考有偿查分这棵“摇钱树”。在某地,考生通过声讯台查高考成绩,每分钟收费高达3元,通过手机短信订制高考成绩,一条短信的收费也要2元。对此,人们有理由质疑:谁给了有关机构利用高考分数牟利的权力?
公布高考成绩,是公共信息公开的要求。但公开这样的信息还要保护好考生个人的隐私权(高考成绩只公布考号和成绩而不公布考生姓名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有关部门在没有得到公民或有关法律法规授权的情况下,把大量公民个人信息交付一个商业机构(即声讯台)管理,由他们来发布这样的信息,就存在公民隐私权受侵犯的风险。高考有偿查分看似小事,但实质上涉及“政府守法”的大事。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政府应该是守法的表率,如果政府随意违反法律,这不但伤害了政府的信誉,更大大影响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高考分数只不过由公民暂时将权利“让渡”给行政机关,其所有者不是政府部门,而是广大考生。而如果有的政府部门利用这一便利做商业交易———把分数“卖”给声讯台,变成了追逐利益的商业机构,那么就脱离了公共服务机构的本质。
政府部门组织高考并及时公布分数,这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这样的服务当然是有成本的,但是,我们要看到,纳税人其实已经通过纳税将这些成本支付了,所以公民不需要再交一笔钱来购买服务(即查分)。有偿查分本质就是公共服务的有偿化,这是对纳税人权利的一种漠视,更是公共管理手段的一种倒退。
高考有偿查分制度在有些地方至今还是一块固不可化的坚冰,与其说是有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太强大了,不如说是政府、社会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有偿查分制度背后其实是政府部门涉嫌违法和公共机构逐利化这样的大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建立法治国家和现代政府的关键问题,不能在这样的关键问题上迷失方向。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高考有偿查分制度下,虽然有关部门可能获得了眼前的一点点利益,但同时,政府却正损失着在公众心目中应有的公信力。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叫停高考有偿查分势在必行。深圳、海南已经行动了,其他地方没有理由再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