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教育”并非鼓励早恋
上海在初三课本中进行“爱情教育”,《新京报》发表社论表示肯定。但昨日有人对社论提出质疑,认为这会引发“成长的烦恼”,对此观点,我表示反对。
儿童经青春期过渡到成年,在社会性发展上需要完成一系列的角色转化。如果说恋爱和婚姻是成年人的事情,那么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面临的一项成长任务就是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初中阶段,生理的发育和性的成熟,对初中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们对异性产生的好奇和兴趣,不仅仅是一种与性联系的情绪情感体验,更是他们追求成人感的表现。那些被师长们称为“早恋”苗头的行为,体现出的是他们对摆脱儿童身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寻找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的渴望。
我们可不可以试着换一个角度,用“早练”一词来代替“早恋”。将中学六年理解为学生们在进入成年之前的一个“早期练习”阶段,练习如何与异性建立、保持、发展社会关系的能力,为他们进入成年后,可以与各种关系的异性更融洽地相处打下一个基础。可现在许多家长是谈“情”色变,更有激进者“宁可错杀一万,也不放过一个”,自己的孩子一进入青春期,就立刻海陆空全面封锁,恨不得造出一个与异性绝缘的安全空间,好像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这里当然不是鼓励初中生谈恋爱,而是敬请老师和家长们客观地面对青少年的成长。 中学阶段男女学生相互吸引的蒙昧情感,大多数会随着他们心智的发展和成熟,随着价值观的调整和确立,逐渐淡化,很少会最终发展到成人意义的恋情和婚姻。对待中学生的异性关系,过于狭隘的理解和过于偏激的教育方法,反而可能会使最具叛逆性的青少年做出一些我们不愿见到的事情。
今天我们已经将性教育的内容带到生理卫生课堂中,为什么不能把爱情这种人类的美丽情感加入语文课本呢?相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面学习和吸收爱的教育,要比他们跟着铺天盖地的言情片模仿爱情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