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教育传真

教育传真

盖茨给青少年11条准则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4-09-15 08:50:00

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

    许多人都以为生活是由偶然和运气组成的,其实不然,它是由规律和法规组成的。
    规律是事物最本质的内涵,是事物兴衰成败的黄金法则。

    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就是盖茨先生从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他从小到大的个人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和人生智慧。

   >>> 第一章  第1条准则:适应生活  
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 
· 生活并不公平
· 接受不可避免的现实
· 适者生存
· 建立一种积极的心态
· 挑战你的缺憾
· 当你的努力被现实击碎
·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 第二章  第2条准则:成功是你的人格资本  
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 威尔逊与乞丐的故事
· 成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成功可以改变你的人格和尊严
· 不要祈求别人的认同
· 永不知足
· 自负是愚蠢的
 
 
  

   >>> 第三章  第3条准则:别希望不劳而获  
高中刚毕业的你不会一年挣4万美元。你不会成为一个公司的副总裁,并拥有一部装有电话的汽车,直到你将此职位和汽车电话都挣到手。 
· 成功不会自动降临
· 成功来自积极的努力
· 在行动中实现梦想
· 懒惰是成功的大敌
· 执行你的创意
· 不要犹豫不决
· 克服拖延
· 立即行动
· 分解目标,循序渐进
· 坚持到底
 

[NextPage]


 
  

   >>> 第四章  第4条准则:习惯律己  
如果你认为你的老师严厉,等你有了老板再这样想。老板可是没有任期限制的。 
· 接受批评
· 做一个对自己严格的人
· 好习惯源于自我培养
· 破除恶习
 
 
  

   >>> 第五章  第5条准则:不要忽视小事  
烙牛肉饼并不有损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烙牛肉饼可有不同的定义;他们称它为机遇。 
· 平凡成就大事业
· 从"小钱"开始起步
· 以"小"取胜
· 事无巨细,善始善终
 
 
  

   >>> 第六章  第6条准则: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如果你陷入困境是,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所以不要尖声抱怨,要从中吸取教训。
 
· 正视错误
· 敢于承认错误
· 在错误中学习
· 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 第七章  第7条准则:事事需自己动手  
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听你大谈你是如何的酷。所以,如果你想消灭你父母那一辈中的“寄生虫"来拯救雨林的话,还是先去清除你房间衣柜里的虫子吧。
 
· 不要总靠别人活着
· 扔掉拐杖
· 实现情感独立
· 凭借自己的力量前进
 
 
  

   >>> 第八章  第8条准则:你往往只有一次机会  
你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仍在作出类似区分。在某些学校已经废除不及格分;只要你想找到正确答案,学校就会给你无数的机会。这和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 机遇是一种巨大的财富
· 机遇往往就那么一次
· 机会就在身边
· 把握机遇是一种智慧
· 没有机会 但可以创造
 
 

[NextPage]


  

   >>> 第九章  第9条准则:时间,在你手中  
生活不分学期。你并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没有几位雇主乐于帮你发现自我。自己找时间做吧。
 
· 做惜时如金的人 
· 警惕你的"时间窃贼" 
· 走在时间的前面 
· 运用80/20法则
· 绝不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
· 浪费时间是生命中的最大过错
· "星期天上帝也不休息的"
· 为时间立预算
· 把握今天
· 三分钟的积极休息
 
 
  

   >>> 第十章  第10条准则:做该做的事  
电视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实际上得离开咖啡屋去干自己的工作。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不要回避现实
· 工作是生活的第一要义
· 远离乏味的生活
· 从工作中解脱
 
 
  

   >>> 第十一章  第11条准则:善待身边的所有人  
善待乏味的人。有可能到头来你会为一个乏味的人工作。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没有豁达就没有宽松,用赞扬代替批评,主动适应对方,避免伤害,学会宽容,不为难他人。 
·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 没有豁达就没有宽松
· 用赞扬代替批评
· 主动适应对方
· 学会宽容
· 不为难他人
 
 

  附:盖茨简介(下页)

[NextPage]

 

    盖茨从小欢快活泼,是一个高能量的孩子。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摇篮里来回晃动。接着又花许多时间骑弹簧木马。后来,他把这种摇摆习惯带入成年时期,也带入了微软公司,摇动了整个世界。 盖茨自小酷爱数学和计算机,在中学时就成为有名的“电脑迷”。保罗·艾伦(PaulAlan)是他最好的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三连棋的游戏。那时候的电脑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小软件,诸如排座位之类的,小比尔·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在程序上略施小计,就使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都是女生。 1972年的一个夏天,年龄比他大3岁的保罗拿来一本《电子学》的杂志,翻到第143页上,指着一篇只有十个自然段的文章,对比尔说,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尔的公司推出一种叫8008的微处理器芯片。两人不久就弄到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可以分析城市内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于是又决定成立了一家命名为“交通数据公司”(TrofOData)的公司,不过,两位少年的游戏很快结束了。

    1973年比尔上了哈佛大学,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叫“甜井”的电脑公司找到一份编程的工作,两位伙伴经常会面,探讨电脑的事情。1974年春天,当《电子学》杂志宣布英特尔推出比8008芯片快10倍的8080芯片时,比尔和保罗已认定那些像PDP8型的小型机的末日快到了。他们在新芯片背后已看到了对每个人来说堪称是完美电脑的辉煌前景:个人化、适应性强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超出个人购买力。一句话,英特尔的8080芯片将改变整个工业结构。 法律与恩人 如苹果砸出牛顿的智慧一样,个人电脑突入盖茨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的启蒙者。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Altair8080型计算机的图片一下子点燃了保罗·艾伦及好友比尔·盖茨的电脑梦。 这台世界上最早的微型计算机,标志着计算机新时代的开端。这个基于8008微处理器的小机器,却是一位虎背熊腰的大汉的杰作,他叫埃德·罗伯茨,当时他经营的MITS公司陷入困境,情急之下发明了这台微机。还在哈佛上学的盖茨看到了商机,他打电话表示要给Altair研制Basic语言,罗伯茨将信将疑。结果,盖茨和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8008配上Basic语言,此前从未有人为微机编过Basic程序,盖茨和艾伦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1975年2月,大功告成,艾伦亲赴MITS演示,十分成功。这年春天,艾伦进入MITS,担任软件部经理。念完二年级课程,盖茨也飞往MITS,加入艾伦从事的工作。那时他们已有创业的念头,但要等到Basic被广大用户接受,此前他们是不会离开罗伯茨的,他们有待羽翼渐丰。 微软诞生于1975年,但当时微软与MITS之间的关系十分模糊,确切地说微软“寄生”于MITS之上。

    1975年7月下旬,他们与罗伯茨签署了协议。期限10年,允许MITS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和转让Basic及源代码,包括第三方。根据协议,盖茨他们最多可获利18万美元。罗伯茨在全国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生意蒸蒸日上。借助Altair的风行,Basic语言也推广开来,同时微软又赢得了GE和NCE这两个大客户。盖茨和他的公司声名大振,腰杆子一下子硬了许多。 盖茨和艾伦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公司上,但他们仍在MITS兼职。1976年底,MITS内部出现波动。1977年罗伯茨将MITS卖给Perterc公司。Perterc要把软件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这个争端最后诉诸仲裁。在盖茨父亲及其律师朋友的帮助下,盖茨侥幸获胜。若干年后,罗伯茨仍忿忿不平,觉得自己被人出卖了。因为MITS已经付足了20万美元,应该取得这批软件的所有权。“真是倒霉,这个裁决完全是错误的”。盖茨也承认这个裁决对罗伯茨是不公平的。 但1995年,盖茨与艾伦的对话中,谈到此事时,口气已完全不一样:“他们想把我们饿死,我们甚至付不出律师费,他们想以此(指停止给钱)逼迫我们就范,我们也差点妥协了。”此时,功成名就的盖茨开始以另一种语气来回顾这段至关重要的历史。因为这就是微软颇不寻常的起步,如果输掉这场官司,盖茨不得不从头再来,今日微软的历史就得改写。艾伦回忆道:“这场官司让人心有余悸,如果我们输了,我们就得从头再来,比尔让他老爸出点子,我们一直如坐针毡。但这以后,微软再也没有借过钱。” 罗伯茨这位微软的“功臣”,也因此成了微软的“罪人”。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正是MITS,确定了盖茨和艾伦作为程序员的地位,跻身这个新兴行业。是MITS,积累了微软发展的第一批资金,同时他们目睹并参与了MITS从设计到生产,从宣传到销售服务的全过程,锻炼了市场能力。盖茨以法律武器,打败了自己的恩人,从此法律成了他唯一的“恩人”。 盖茨结束软件业的开放传统 艾伦离开MITS后不久的1977年元旦,盖茨正式退学。解决了与MITS的关系后,两人开足马力,准备大干一场。

    早期的微机用户都是一群穿牛仔裤、听摇滚乐、不满现实、怀着将“计算机还给人民”的信念,图谋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他们依靠俱乐部和展销会,彼此交流,互购产品。他们拒绝赤裸裸的商业,他们不像盖茨那样野心勃勃,追逐财富和成就,而是出于某种信仰,一种痴迷的爱好。当时最著名的家酿俱乐部,就主张开放制度,向所有的人免费传播软件编码和内部运行情况。正是这种开放的理想,促成了早期的PC业,因为他们是早期最主要的消费者、发明者、革新者和制造者。 盖茨一方面赞同这种理想,因为可以帮助他的软件形成广泛的标准;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愿让自己的软件成为免费午餐,他要开启一个钱眼。

 

[NextPage]

 

    起初,爱好者们对硬件兴趣浓厚,软件只是眼中的配角。大家从来没有意识,要花钱买别人的软件。他们编写软件,不是为了商业利益,甚至不是为了使用计算机,而是为了显示机器的能耐而已。因此在他们眼中,软件仅仅是一种玩具,甚至还不是工具,更不是商品。 早期盖茨和艾伦也只能从开创性的工作中更多地体会创造的乐趣,而不是财富的滚滚到来。但是盖茨会等时机一到,来向大家收钱的。 盖茨是第一个提醒人们重视软件非法复制问题的程序员,也是盖茨结束了家酿俱乐部所倡导的开放传统(如今这一传统又由Linux得以复兴)。后来,盖茨也反复使用这个伎俩:先让大家用上他的软件,上瘾后,再收钱!

    1976年1月,盖茨写了一封“致业余爱好者的公开信”,发表在“家酿俱乐部通讯”和其它一些地方。信中指责对Basic的广泛非法复制行为,并将这样做的业余爱好者称为是贼。这封信成了微软发展的旗帜和宣言。 生意是好的,而且很好。但盖茨的嘲骂并不起作用,因为大家对他将Basic语言标出500美元的天价,更为不满。他们看不出这么高的定价有什么依据。 后来,软件业一次又一次试图用盖茨的手段来保护他们的软件。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多数公司仍把非法复制作为开拓市场的手段,包括微软自己。因为没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也就是非法复制传播),任何一个新产品都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动力。那些挥舞着大棒的,都是为了已经成功地确立了市场地位的产品。 微软为软件业的发展确立了新的规则,这是未来软件业发展的极大动力。但是微软也给自己留下了许多“后洞”。可以说,今天软件业的许多游戏规则都是微软自己制定的。出于公司的商业利益,这套规则漏洞百出,也是情有可原的。比如盖茨赖以扬名立身并最终发家致富的Basic语言,是60年代达特默斯学院的两位教授创造的。而微软起飞的翅膀DOS,更是基尔代尔的“临摹品”。

    微软鱼跃龙门 盖茨的精明,可以确保微软成为一家成功的公司,但是要成为未来软件业,乃至整个计算机业的霸主,微软却不得不依赖“神助”。 最早干起计算机软件编程的不是盖茨,而是他的朋友和竞争对手加里·基尔代尔。这位海军研究院里的教授,在PC研制上起过重大作用。作为最伟大的程序设计员和设计家之一,他搞程序主要是出于缜密思维的雅兴,而不是为了赚钱。他为英特尔8008芯片写出了PL/I这样大型的、复杂的计算机语言,他也是解释Basic程序的发明者,他所开发的CP/M操作系统更是差点断了盖茨飞黄腾达的美梦。

    如果70年代初王安能觉悟到PC的力量,就不会有微软。而如果没有基尔代尔这个堪称“PC之父”的先驱,也不会有今天的微软。 与MITS合作期间,盖茨和艾伦用Basic开发出一个简单的DOS,但很不好使,而且居然和别的微机不兼容。MITS的竞争对手IMSAI公司则找到基尔代尔,以25000美元买下CP/M的许多使用权,马上把盖茨的“杰作”给盖了。CP/M成了70年代未、80年代初最具影响的PC操作系统,可在当时流行的上百种PC上运行。 基尔代尔最大的遗憾就是错过了与IBM合作的天赐良机,而将这一机会拱手让给了盖茨。1980年,IBM准备进军PC市场,想购买CP/M操作系统。盖茨表现出十足的骑士风度,愿为IBM安排与基尔代尔的会晤。因为此时,盖茨手中除了Basic还一无所有。 对这项本世纪最值钱的买卖何以错失的问题上,有许多版本。有人说谈判时基尔达尔刚好不在,他妻子多露西觉得IBM的协议对自己不利,没有爽快地签下协议,而心急火燎的IBM退而求其次,就决定与盖茨联合开发新的操作系统。 为了赶时间,盖茨选中了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蒂姆·帕特森搞的一个叫“快手和下流”(QuickandDirty)的操作系统,连公司带人一块买下。将产品作了一番改进,包装后就成了后来名震天下的MSDOS。其实帕特森的产品是在基尔代尔老版本的CP/M8086上做修改和简化而成的。

 

[NextPage]

 

    1980年11月,IBM与微软签订了合同。“蚂蚁”傍上了巨人,而且后来也成了巨人。 可是,盖茨不但否认基尔代尔的作用,而且大言不惭地将帕特森树成了“DOS之父”,出现在他的著作以及无数的出版物上,以此来掩饰自己的老底。“历史是用钱写成的”,这一点对盖茨来说最明白不过。电脑史上第一位硬、软件全能型的天才基尔代尔渐被人们忘却,而踩在基尔代尔之上的盖茨却成为全球首富。正如一位基尔代尔的崇拜者言:“每一位PC用户都欠加里·基尔代尔一份情,而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欠得比谁都多”。 微软腾飞之路 1981年8月12日,IBMPC问世。负责这个项目的唐·埃斯特利奇成了PC业的“教父”,他也是IBM中唯一让盖茨诚服的人。这位“教父”在1984年就给IBM带来40亿美元的收入,光这一块就可成为美国第74大公司,也是仅次于除去这一部门的IBM和DEC的第三大电脑公司。埃斯特利奇对PC的眼光可以与盖茨媲美。只是IBM官僚病复发,换上了洛伊来代替他的位子。洛伊对PC几乎一窍不通,这位自以为很高明的人为微软留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空子。 1985年6月,微软和IBM达成协议,联合开发OS/2操作系统。根据协议,IBM在自己的电脑上可随意安装,几乎分文不取。而允许微软向其他电脑厂商收取OS/2的使用费。当时IBM在PC市场拥有绝对优势。兼容机份额极低,洛伊几乎不加思索地同意了。而到了1989年,兼容机市场已达到80%的份额。微软在操作系统的许可费上,短短几年就赢利20亿美元。 当然,双方在OS/2上的合作未能持续下去。微软从1981年就开始开发后来称之为“Windows”的操作系统。Windows最初版本与OS/2有很大关系。

    1985年,Windows1.0问世,才真正成为一个产品。而1995年8月,Windows95发布,正式把微软推向计算机业的颠峰。而1992年IBMOS/22.0销量仅100万套,Windows3.0却达1000万套。 没有了埃斯特利奇,IBMPC就失去了活力。IBM霸主地位日渐降低,使失去了对手的盖茨成为无冕之王。1992年,著名电脑作家RobertCringely说“如果说IBM是PC宇宙中的上帝,那么盖茨就是教皇。”而且他正式将微软命名为“偶然帝国”。

    借助强大的市场优势和金钱实力,微软屡屡实施“吸功大法”,将许多其他公司创造的新技术新功能纳入自己的产品,尤其是Windows之中,使其成为无所不能的百宝箱。这种形势下,弱小的软件公司的确无法与微软一起参与这场游戏。 的确,微软虽然已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但还从未曾真正通过自己原创的设想,开发出市场上巨大的产品。其起家Basic并不是自己发明的,DOS也是从其他公司买来的,Windows用的是Xerox和苹果的技术,Excel其实是Lotus123的复制品,Web浏览器也是借助网景的创意开发的,Word纯粹是Wordstar、WordPerfect的跟风......这些模仿的产品构成了微软的主要力量。而一些他自己的创意和产品,如Bob、MSN、Slate、Mungo、Park等则无一成功。

    帝国告成 当然,微软的光芒也吸引了美国反垄断法的注意力。1990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调查微软的市场行为,主要是针对其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一起捆绑销售的方式,这种搭售方法正是反垄断法“专政”的对象之一。不过作为信息时代的美国传奇,微软习惯了法律对它网开一面的照顾。1993年,司法部接管调查工作,才使微软有点紧张起来。1994年,司法部对微软的市场行为作出限制性裁决。尤其是当微软准备购并财务软件市场的领头羊——Intuit公司时,司法部挺身而出,指控这起兼并为非法,微软不得不放弃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1995年,法院作出裁决,禁止微软将不同软件产品强行捆绑,这与其说是司法部的胜利,不如说是双方体面的“言和”,因为微软毫发未损,而且也认定这项裁决将束之高阁。 微软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其好战的本性及一贯咄咄逼人的策略,用比尔·盖茨的话来说:“任何会动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猎物。”也正是非凡的野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成为微软不断成功的动力源泉。20多年来,微软如同一头风度翩翩的大白鲨,游进了金鱼池中,令对手闻风丧胆。在比尔·盖茨的率领下,不但在原有的业务领域内巩固了垄断地位,也频频开拓可供占领的全新疆界。 1994年元旦,这位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年近40岁的单身汉终于结婚了。

    成家后的盖茨并没有收敛自己的野心,而且他马上投入了一场更赤裸裸的野蛮战争中:围剿网景公司的浏览器。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肉搏,胜利的天平必然要向盖茨倾斜。但是,这场计算机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不会有任何胜利者。盖茨在市场上笑傲江湖,但他的代价可能任何人都难以估量。1996年,盖茨喜得千金,但反垄断法也开始收网。

    如今微软已成为了业内的“帝国”,除了主宰PC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外(这是微软的命脉),还插足个人财务软件、教育及游戏软件、网络操作系统、商用电子邮件、数据库及工具软件、内部网服务器软件、手持设备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电视、上网服务以及近20个不同的万维网站。拉尔夫·纳德说:“与约翰·洛克菲勒不同,盖茨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垄断行为没有界限。”除了反垄断法,他已天下无敌。
   
 
 

返回

上一篇:消防活动将进学校

下一篇:学生体质下降 教育部官员:各方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