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东区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桥东区从今年起利用3至5年时间,筹集资金1.5亿元,对全区50多所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压缩小学数量,扩大中学规模,整合教育资源,以满足老百姓选择优质教育的需求。
该区近年独生子女增多,加上旧城改造力度大,原有老居民外迁数量增多,目前小学生源出现不足现象,甚至有的厂办小学在校生不足百人。据统计,从今年起,该区城市居民适龄儿童入学每年以300-500人的速度递减。同时由于受生育高峰的影响,该区目前中学入学呈现高峰态势,在校生达1.6万人左右,调整中小学布局势在必行。
实施名校拉动战略,扩大学校内涵,实现规模发展,采用兼并、有偿出让等方法,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石泵厂子弟学校、动力厂子弟学校、棉一子弟学校在接收前,生源枯竭,教室闲置,教法落后,设备陈旧。该区将这三所学校统一并入重点中学市23中,进行资源整合。由23中学投资对棉一子弟学校进行改扩建,将同人中学(23中学办国有民助初中)迁入,创建23中学东校区。将石泵厂子弟学校、动力厂子弟学校、棉一子弟学校三所小学合署办公,在石泵厂子弟学校原址成立长征街第二小学,动力厂子弟学校原址成立长征街第三小学。这一来解决了三所厂办学校生源不足、资源浪费问题,也扩大了中学办学规模。明年初,该区还要将31中学与88中学(原棉五学校)合署办公,在31中校址创办特色职中;在88中校址创办中等规模优质初中,以解决和平路以北初中入学难的问题。同时,在不增加区财政压力的前提下,使用原68中建设专款和有偿出让部分学校的回笼资金进行布局调整。组建23中学教育集团,投资扩建铁二中,高标准办好4中“省级示范性中学”,重点发展3中旅游职业高中,扩大20中学办学规模。高起点重建实验小学,打造东风西路小学优质品牌,抓住休门改造契机,按国际标准改建休门小学和四中路小学等。
布局调整分三步实施:第一期工程2006年底前完成;第二期工程2008年底前完成;第三期工程2010年底前完成。通过调整布局,该区小学将由现在的38所压缩到25所,每所学校规模达千余人。将现有的14所中学通过优化组合整合成8—10所,每所学校办学规模为2200—4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