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教育传真

教育传真

语文该拿什么吸引你?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4-12-09 08:15:00

语文课本之惑:我该拿什么吸引你?  
 

    这是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困惑”,这是一群中学生语文课堂上的“郁闷感受”。它传递了一种信息:尽管课本“改版”了,教学模式多元化了,尽管教师备课时煞费苦心设计着配乐朗诵、图片展示,可语文课本仍让很多的学生觉得“老”,老得让人提不起兴趣。它进步得太慢了,被落在了学生们成长的身后。

    “语文”究竟该教给孩子什么?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语文”的精髓是什么?我们在这篇短文中无法说清这些问题,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在“应试”的大背景下,如何使我们的能力教育跟上孩子们成长的脚步? 

    终于上完了晚课,心里又积满了困惑:课本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也走向多元化,学生的收获到底增加了多少呢?我们备课时煞费苦心地设计着配乐朗读、图片展示、flash引导、影视片断剪辑演示……上课时想方设法讨论、点拨、互动……为什么脑汁绞尽,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

    我们给学生留了一篇周记———谈一谈他们的“语文”。但是,在看了这些周记以后我的心很疼,套用学生们流行的说法也叫———郁闷。我想,可能每一个语文老师看了那些周记都会“郁闷”。

    学生主张:

    ●“把老掉牙的语文课文,留给历史老师讲吧。”

    ●“整本语文教材就像是一些已经辞世的人去悼念另一些更早辞世的人。”

    ●“一次,我在家里背课文,爸爸突然冒出一句:你背的是《荷塘月色》吧?天哪,我爸爸当年学的文章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的课本上,我晕!”

    学生李世达:“毫不夸张地说,我是在极度郁闷中度过了三年的初中语文课,也无可奈何地面对了三年令人头疼的语文课本。我满怀憧憬的进入高中,满怀憧憬新的语文教材,然而高中语文教材除了体积比初中的大了一些,仍然没有摆脱乏味的老套。书中所选文章没有几篇可以真正打动人心的。”

    “与语文教材比,我宁愿用更多时间去读王小波,去读刘墉,去读米兰·昆德拉和塞林格,因为这些作家的才华令我敬佩,而他们却被语文课本拒之门外了。语文课本排除了所谓的暴力,于是在课文中我们再也看不见纳粹枪口下惨死的妇女和儿童,看不见堆积的尸体……课本在逃避一些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与高三的学长提及村上春树时,他竟会显出茫然表情的原因,《浮生六记》对他来说竟然是鸭子听雷。由此,语文教材对于文学的片面传播可见一斑。”

    “翻遍整个语文教材,写于上世纪70年代的文章寥寥无几,写于80年代后的文章更可谓鹤立鸡群了。整本语文教材就像是一些已经辞世的人去悼念另一些更早辞世的人。曹文轩、王小波等新生代的作家作品寻寻觅觅也不见半点踪影。”

    “我们不会卑躬屈膝地给时代下跪,我们渴望灵魂的新生。我们不想再去思考那些凌晨失眠靠看花来消磨时间的无聊问题,我们更不必每天告诉自己 ‘要活下去’。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创造明天,而不是整日对着索然无味的语文教材思考如何写一份遗书抑或是为自己写一贴墓志铭。”

    学生房羽:“我非常喜欢读书,《读者》《文摘》几乎期期不落,《格言》《意林》等杂志也是我钟爱之书,但是面对枯燥无味的语文书,我真是提不起兴趣。课外杂志的封面五花八门,颜色艳丽,内容涉及面极广,不像语文教材,形式单一,色彩单调,内容狭窄,还有一点就是知识陈旧。一次,我在家里背课文,爸爸突然冒出一句:你背的是《荷塘月色》吧?天哪,我爸爸当年学的文章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的课本上,我晕!”

 

[NextPage]

 

    学生刘博:“我比较喜欢语文学科,因为语言文字可以传达人的很多感情。但是高中语文教材太枯燥了,与《意林》《青年文摘》之类的书比起来是不能吸引我们太多注意力的。我个人是不太重视课本中的内容的,我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了。”

    学生王洪良:“在每学期发完新书后,我总先用一上午时间把语文书和历史书看完。历史书看起来比较有趣,可能是因为它有故事情节,也有悬念,引人入胜;看语文书更多是为了了解这学期要学什么,有哪些需要背的篇目,然后做好准备,所以粗略一读就完事了。有时很郁闷,读了一遍语文书,觉得没有什么好学的,内容太陈旧太难懂了。如果我是编者,我就让每篇课文都鲜活起来,为课文配一套图片和磁带;内容换换,都选近几年的文章,老掉牙的东西交给历史老师,有了这些,语文老师不就很轻松了吗?”

    学生杨海龙:“语文书上的一些文章过于深奥,让人难以理解,不容易被人接受。所以我当然希望能把教材编得生动一些,更为贴近实际一些,让我们读起来更有兴趣,更有心情。”

    学生李旸:“我们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本的内容不那么感兴趣。为什么我们对一些杂志里的文章情有独钟呢?我认为老一辈作家写出的文章虽然也很优秀,但对于新世纪的年青人来说,还是陈旧了些,我们更喜欢看时代感强的文章。”

    学生顾迪:“拿来一本语文书从头翻到尾,纸张枯黄毫无生气。书前面几页是迄今为止在历史书上常见的几个老头子的画像。拜托,我们没有恋父情结!整天对着他们,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苍老的。再说书的内容实在没有什么新意,大部分文章都是我平时决不会利用课外时间去读的,而英语书的内容就非常时尚,比如说,英语书中有一课是介绍姚明的,我们就非常爱学,老师让我们仿照这篇文章写一篇周杰伦的简介,虽然有一点难度,但是同学们都很有兴致。”

    呜呼,这样令学生牢骚满腹的教材怎能不令我们扼腕痛惜呢?

    教师思考:

    ●“纯政治”篇目———“姥姥不亲舅舅不爱”

    ●选文作者———“死多活少”,缺乏时代感

    ●语文教学———“圈圈套圈圈”,跳出是神仙

    看来改来改去劳心费力,虽然大有进步,但结果还是不能让学生拍手称快,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好感。我作为一名教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奔走徘徊的同时,也在思考语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材所选的优秀作品篇目(包括读本)数量太少,以致学生嗷嗷待哺、如饥似渴、四处觅食。编者是不是不要把高中学生统统当做弱智对待?利用教材的独特地位优势,多选好文,占据阵地,潜移默化,定有收效。

    其次,部分选文还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这是中国教材的特色,改版后情况虽然得到改善,但是纯政治篇目仍没有杜绝。这样的文章老师不爱讲,学生不爱学,何必占着篇幅,不尴不尬地留在教材里?编者应该拿出点魄力,把这样的文章统统删去!

    还有,从选文的作者看,“死多活少”(死人的诗文多,活人的诗文少)的现象还很严重,致使教材缺乏时代气息。能不能除经典古文、现代文学作品外,反映当代生活的作品再多一些?学生喜欢《读者》《青年文摘》《格言》等杂志上的时文,那么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文能否多多入选?

    我们还应该看到,课本知识没有必要作为唯一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在这狭小的空间中。我希望今后的语文教学再多一点自由,少一点框框;多一点活泼,少一点呆板;多一些尝试,少一些俗套……圈圈套圈圈,跳出是神仙!

    新教材的改革似乎给我们带来了创新的希望,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新教材中有些篇目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如第一册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是,新教材仍不能满足学生们“挑剔”的口味,在我的课堂上,仍会看到他们时而茫然的眼睛和木然的表情。
 

返回

上一篇:社会各界热评作文考级

下一篇: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将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