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学生为何打动众人心
李学生,一个普通河南青年农村务工人员的名字,通过媒体的报道已传遍大江南北。他在危难关头舍身救险的义举感动了温州、感动了河南,也感动了整个中国。人们在为他质朴、无私、奋不顾身精神感动的同时,也在议论和思考:李学生何以会如此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很多读者主动致信抒发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点击进入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孙春晨
李学生见义勇为的事迹为何如此令人感动?我想,这大概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李学生来自农村,是个农民工。在社会上一些人的眼里,农民是与愚昧、狭隘和贫穷联系在一起的。李学生的举动打破了这些似乎约定俗成的社会偏见,使这些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农民的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灵魂。李学生以生命为代价提升了农民兄弟在某些国人心目中的形象,表明农民与其他人群一样,是我们国家平等的公民,来自“草根”的英雄同样能够感动中国。
其二,李学生的举动彰显了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意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其最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们生活方式和道德评价的多元化趋势。目前,人们对见义勇为的认识相比从前有了一些变化。有人提出,见义勇为要量力而为;还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关注个人利益。见义勇为在道德上是高尚的,但同时又可能带来自身利益的受损。因此,是否见义勇为也要做利益的考量。
然而,李学生却在瞬间的生死考验面前,做出了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道德选择。他的行为在市场观念浓厚的温州引起轰动。这表明,市场经济中的个人同样也是有感情、有良心的道德主体。市场经济可能会使人更加注重自己的现实利益,但却不应成为人们逃避道德行为的借口。
舍身救人的道德行为在现实中是十分稀缺的。作为一位普通的农民,李学生何以会在危难时刻有如此崇高的表现呢?我理解,这来自于朴实的情感、真诚的良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彼此的帮助、关心和爱护。这虽然并不总是轰轰烈烈、引人注目,但正是在这些日常的、细微的举动中,能够养成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并转化为人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淀为人的道德良心,这是见义勇为的道德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需要人人都牺牲自我,成为英雄,但却完全可以做个有道德的好公民。
[NextPage]
平常百姓也有高尚情怀
《温州晚报》 徐海龙
作为较早对李学生的事迹进行报道的记者之一,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使得李学生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冲向铁轨;他的身上又蕴藏着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那么多人为之感动?
网上有人说,李学生这样做是因为他来自农村,太老实了。在他救出小男孩时,火车已经到他跟前,如果当时退后一步,他就不会死。对于这种说法,我有自己的看法:李学生无疑是个老实人,但他并不傻,他不会不知道生命对于人的重要。网上有个调查,“在火车飞速驶向孩子时,如果你在现场,你的反应是?”42%的人选择站在原地冲他们大喊,14%的人脑子一片空白。这还只是一个调查,可以设想,现实生活中又会有多少人能够冲上铁轨去救孩子呢?铁路部门的一位同志告诉我,火车以每秒约20米的速度向前推进,会对人产生强烈的压迫感,而能够在这种压迫下迅速做出反应救人是非同寻常的。
在我看来,李学生就是一个普通农民,他朴实、忠厚,来到温州务工,工作平凡。可在特殊的时刻,他又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气与舍己救人的气概,体现出平常百姓身上的高尚情怀。这种高尚和不平凡,蕴含在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中,体现了爱与善的元素,这让我们敬佩,让我们感动,也感召我们学习。
读者来论
李学生的出现让人们又看到了似曾久违但又一直心怀期待的美德。美德隐藏在一个又一个朴实无华的平常人身上。人们心中这份对真善美的期待,使得李学生在我们精神上发生了强烈的共振,感染了大家。
———中国政法大学 王纪旺
李学生身上有着一种重视生命的精神,一种援救别人危难的责任感。这种寓于平凡人生的伟大精神,应该赢得人们的尊敬,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推崇。
———新疆 朱新峰
市场经济刺激着人们去追求效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个大潮中,李学生舍身取义的壮举,更显得可贵,也因此感动了社会中渴望善良和高尚的人们。
———山东 张瑞林
我们在极力弘扬李学生见义勇为精神的同时,更需要用体制和制度来维护这种精神不会被社会上的暗流冲垮,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而逐渐削弱了这种可贵的精神和信念。
———安徽 郭云蛟
[NextPage]
记舍己救人的河南青年民工李学生
2月28日上午,温州市殡仪馆白花似雪、人流如潮,哀乐阵阵,温州社会各界群众慕名而来,为见义勇为抢救儿童而牺牲的河南商丘青年民工李学生送行。有挽联写道:学生舍己救人,中原大地自古多侠士;英雄气贯长虹,瓯江越水而今悼忠魂。
一位普普通通的河南民工,如何感动了瓯江越水,如何感动了全中国?时间定格在2月20日下午5时,李学生路过金(华)温(州)铁路温州市黄龙段马坑隧道口,迎面列车呼啸而来,铁路上两个正在玩耍的孩子浑然不知。“快躲开!李学生飞身上前,先把小男孩抢出铁轨,当他转身再去抢救小女孩时,风驰电掣的列车骤然驶过,李学生被撞倒在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一位普普通通的青年民工,在一瞬间走到36岁生命的终点,完成了从平凡到伟大的跨越,升华为不朽和永恒。李学生的献身,使“河南”和“民工”这两个普普通通的词汇在温州,在全国各地,在报纸、电台、电视和互联网上,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热点,人们发自内心的称赞!李学生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用无私和无畏、用善良和淳朴展示了中原儿女闪亮照人的风采。
扶危救难 名传故里
李学生是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花楼村人,家境虽然贫寒,但他一向乐于助人,好名声在故里人人皆知。他十来岁时母亲去世,从此跟着婶子过活。英雄牺牲后,婶子朱桂英指着照片上的李学生说,30岁时才结婚,女儿刚刚1岁时,妻子就因病去世。生活的坎坷并没有熄灭他对生活的热情,怀着对生活的憧憬,7年前到温州打工。
花楼村党支部书记李学仙告诉记者,包公庙乡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农民外出务工者很多。李学生老实厚道,热心助人,家乡人无论谁找到他,他都会热情帮助,不辞劳苦、跑前跑后,联系工作。经李学生介绍,全乡有40多个民工在温州找到了工作。春节前回乡探亲时,李学生与村支部书记话家常,还说到要多方联系,动员温州老板来家乡投资办厂,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脱贫致富。回到温州后,李学生多方联络,可惜这一切都成为遗愿。
今年70多岁的张恰秀和李学生是邻居,老人逢人就讲:“这孩子以前在家时,经常帮俺卖西瓜、收麦种麦,连一口开水也不肯喝,他真是个好人!噩耗传来,老人一时无法相信。
[NextPage]
认真做人 踏实做事
李学生走到哪里,都恪守着这样的人生准则: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干事。走到哪里都会把温暖带给身边的人。工友吕建喜至今还记得:“学生是个热心人!2002年我来温州打工还不到两个月就花光了带来的钱。李学生见我生活困难,毫不犹豫地把100元钱递给我。”2003年6月,工友梁海军不慎从二楼摔下来,跌断了一条腿,大家说要给他捐款,李学生第一个响应捐了100元。去年工友洪仙卫的儿子住院急需要钱,李学生二话不说,拿出准备给女儿交学费的500元钱给了洪仙卫。而实际上,李学生一人工作,要供养女儿在温州上学,还要每月寄钱给老父亲和亲人,生活并不宽余。
李学生工作的温州金有利休闲鞋厂老板程定华说:“李学生是1997年到金有利休闲鞋厂当学徒的,我很快就发现,把事情交给这个年轻人很放心。1998年10月29日晚6时许,鞋厂一车间突然起火,李学生和几名工人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抢出易燃的橡胶原料。他还不顾危险,从火海中抢出几个煤气罐,排除了险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1999年发生台风时,洪水淹没了厂房,又是李学生最先冲进仓库和车间抢救原料和机器。这一次,他不顾一切冲上铁路救人,决不是心血来潮。”
英雄壮举 感动中国
李学生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温州,传回家乡,传遍整个中国。在追悼会上,一位81岁高龄的温州退休职工一大早就赶到殡仪馆,脱帽致敬。被救小男孩的母亲叶进娟饱含泪水说:“知道李学生救的是我的儿子后,我们希望能最后送恩人一程。这份恩情我们感激不尽,今生今世都会铭记在心,恩人的后事我们要尽一份力。”来自四川的民工彭先发和叶进娟在同一个工厂打工,他的女儿彭媛媛在事故中也不幸遇难。彭先发告诉记者,他和妻子都处在失去爱女的悲痛之中。虽然李学生没能救出他的女儿,但他们依然非常感激李学生。
李学生舍己救人的事迹感动了整个温州市,几天来,温州社会各界自发地为李学生家属捐款22万元。温州市叶康松慈善基金会除了给李学生家人送上1万元慰问金外,还将李学生8岁的女儿列入救助对象,为她提供18岁之前的生活和上学费用。为了照顾这个失去双亲的小女孩,据悉,温州市已决定将英雄的父亲从商丘农村接到温州市,安排住房和日常生活,让老人成为温州的永久居民。
在李学生工作的鞋厂,大门口挂起“李学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横幅,车间里贴满了“向身边的英雄李学生学习”、“我们为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的标语和回忆文章。企业老板决定:全厂停工,为李学生操持后事。遗体告别仪式上,李学生女儿所在学校水心二小的师生敬献的挽幛:朴实无华、人性至美。李学生的女儿李敏泣泪答谢,参加告别仪式的人们无不动容。
2月23日,温州市委副书记包哲东在慰问李学生的父亲时说,李学生是温州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的楷模。他舍己为人的高尚行为值得大家学习,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和干部群众都要学习李学生的精神。并当场送上1万元慰问金。
共青团温州市委决定追认李学生“温州市见义勇为好青年”光荣称号,温州市委已决定,动员全社会开展学习李学生见义勇为崇高精神的活动。
民工楷模 中原骄傲
据工友回忆,李学生生前最爱听的一首歌是《望故乡》,歌中唱道:我望故乡泪眼汪汪,迎面吹来泥土的芬芳,我又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岁月的路啊累积了多少沧桑,让我再次拥抱故乡的风光。
和许许多多的外出民工一样,李学生热爱故乡,热爱河南,时刻牢记自己是黄河的儿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河南形象,金有利鞋厂老板程定华正是从李学生身上深深了解到河南人办事认真、刻苦好学、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胸怀宽广的优秀品格。就在英雄牺牲的当天上午,李学生还与程定华聊天,谈到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谈到改变家乡面貌的设想。当程定华下班时还与李学生挥手告别,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成为永诀,企业失去了一名优秀员工,成为这位厂长心中永远的痛。
[NextPage]
从普通到英雄看似一步之遥,但这离不开平时的锤炼。在生与死的严峻关头, 李学生本来可以选择生,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两次选择了扑向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难留给自己。舍身取义,见义勇为是李学生的必然选择。这一切,来自中原文化扶危救难精神的哺育,来自社会、学校和企业培养起来的人生责任感,也来自于老父亲和婶婶要乐于助人、与人方便的教诲,来自他追求完美的高尚情操。
河南有1300多万民工在全国各地工作,李学生是中原儿女的优秀代表,更是河南外出民工群体的优秀代表。在河南外出民工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像李学生这样无私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典型,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在世人心目中树立了河南人的良好形象。
李学生牺牲后,河南媒体到温州采访,接触到的出租车司机、店铺老板、路人提起李学生,无不钦佩有加。在温州,“商丘人”成了英雄和好人的代名词,河南人备受尊重。商丘市委领导到温州市看望英雄家人,并参加了2月28日举行的追悼会。商丘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琼认为:如果我们的共产党员都像李学生一样,在人民的生命财产遇到危险时奋不顾身,把他人的生命财产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我们党就一定能保持先进性。宣传李学生的英雄事迹,对于目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英雄的家乡,在河南,一个学习李学生的热潮正在兴起,共青团商丘市委追授李学生“见义勇为青年英雄”称号;商丘市委、睢阳区委发出通知向李学生学习;共青团河南省委追授李学生“青年五四奖章”;河南省总工会追授李学生“五一劳动奖章”。省委领导作出批示:在省内外广泛宣传李学生的英雄事迹。
在河南报业网、新浪网、温州网、商丘网、腾讯网,几天来网友踊跃发言,高度评价李学生的壮举。一位网友评价说:他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民工,真诚善良淳厚朴实,但他让世人在平凡中触摸到了崇高的人性。
李学生永远地离开了他时刻牵挂的亲人和家乡,最后留下的是一个临危不惧的身影,这身影,沸腾了大江南北许许多多人的热血,新的希望也将在这种感动和激情中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