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示范”作用不能“五化”
(周如俊 江苏省灌南县教育中心 )
目前重点高中教育规模扩张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随着各地示范高中、优质高中建设的目标规划的出台,其发展势头更是不可小视。但是重点示范高中建设与质量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重点“示范高中”体制沿袭了计划经济下重点高中模式——升学化。目前不少“示范高中”就是重点学校,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20世纪80至90年代,重新恢复、层层设置、争相创办的重点学校加剧了中小学教育的失衡和升学竞争,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人为制造了一大批"差校"、"弱校",严重违反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教育公正和机会均等。同时,由于“示范高中”的"示范效应",升学竞争层层下移,从高中下移到初中,进而下移到重点小学乃至重点幼儿园,这种异常现象使中国当代的应试教育登峰造极!
2.重点“示范高中”办学目的受“教育产业化"错误影响——“创收化”。进入新世纪以来,“重点高中”改头换面为“示范高中”学校,于是神州大地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一批"国字头"(国家级)的“示范高中”。这些“示范高中”名校办得好,实际上不是它的学校有什么高明的管理,也已经不是它的师资就很过硬,而是在所谓"教育产业化"的旗号影响下政府对示范高中的畸形的、夸张的大投入的结果。因此“示范高中”几乎没有不收 乱收费”的,什么建校费、什么借读费……,这样示范高中名符其实成为家长为子女大把"烧钱"的场所,结果出现了高额收费的"高价生"、"择校生",败坏了教育的内在品质和风气。
“示范高中”教育乱收收费问题所涉及的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这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它涉及到了“示范高中”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好教育的问题,涉及到了学生如何实现受教育权利,社会如何保证教育资源和机会公平分配的问题。如果不认真搞好示范高中教育收费,任由其乱收费肆意横行,那么将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3.重点“示范高中”乱收费——“合法化” 。2002年,某权威媒体当年公布的“年度最赚钱的十大行业排行榜”上,中小学教育位居第九, 2003年再度“荣幸”地进入“十大暴利行业”榜,而且跃升到第二名的位置。就拿“示范高中”为例,目前“示范高中”收取的高额择校费或培养费已成了公开的秘密,相关部门也默认了“示范高中”乱收费标准。“示范高中”收入,一方面可减少财政对学校投入负担,另一方面“示范高中”也成了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经济收入”支柱。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作了这样的调查,目前我国城市中学的人均年教育培养成本为2000—3000元,以一名学生一年要交数万元的择校费计,“示范高中”——重点校招收45名择校生的收益,就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的年利润。正因“示范高中”存在对政府有这样“好处”,所以有的地方政府为“示范高中”制订可以收择校费的 “政策”,这是一种以法律形式使“示范高中”择校费等乱收费披上“合法”的处衣。其实,“示范高中”高额乱收费本质上就是最严重的教育腐败!示范高中的教育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一个“瞩目惊心”所能形容的了!示范高中“示范”作用完全简化成了“乱收费”示范代名词了!
4.重点 “示范高中”教育教学现代化建设——“豪华化”。目前教育现代化成了许多欠发达地区“示范高中”办学追求的“时髦”目标和重点校评估的条件之重。这些学校不顾本地经济相对薄弱、财力紧张的实情,动辄征地几百亩,大修楼堂馆所的热潮,猛建富丽堂皇多功能厅、学术会议厅,同时不惜代价大规模添置各种教学设施。各学科实验室设备买来了,塑胶跑道修好了,藏书量也达标了。学校是华丽了。可是这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仍然不高。这种“示范高中”“硬件”现代化、办学水平“低层次”化,问题出在哪儿?
5.重点 “示范高中”规模发展——“无序化”。现在一些正在进行的示范高中建设,学校提出的规模动辄大多在3000人以上,有的现在就已经达到5000人以上,而这样的示范高中的建设大都以牺牲非示范高中的发展为代价。这种超大规模高中学校的出现,其实必然隐藏着规模不经济历必含的危机。其实,示范高中规模应适度发展,示范高中建设应充分体现其注重教育科研和教学管理改革的宗旨,而不是以抢夺非示范高中的资源为手段和目的无序化发展。
其实重点高中关键在于独特的办学思想。一所在于独特的办学思想。一所示范高中不在于她的规模大小、条件优劣,而在于她是否有明确而独特的办学思想。帕夫雷什中学校舍面积不足50亩,在校学生不足700人,是苏联普通的乡村中学,然而中外教育史无不谈起她,因为该校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有其独特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把学校办在庙宇中,办在牛棚里,但育才学校、晓庄师范仍名闻遐迩,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使然;同江苏洋思初中条件相当的学校全国就更多了,但乡村初中为何只有洋思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引得每天上千人去学习参观?也同样在于蔡林森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思想起了灵魂作用。因此学校要能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特点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办学主张,找到办学的优势和突破口,从而扬长避短,创造出学校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