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突出者”为何成了麻省理工的香饽饽
据《深圳商报》报道,继3月份收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的录取通知书后,深圳实验学校高三(12)班毕业生何睦共收到6所大学录取通知。何睦说,“严格来说,我并不是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在深圳实验学校高中入学考试中,我排名全年级第31名,这次高考成绩在班上排名第二、学校第五。我想,麻省理工录取我,除了看中我的考试成绩外,可能还看中了我在文艺、体育上的专长,以及作为学校红十字会会员参加义务活动的经历。”
这篇新闻的题目是《学习不突出,萨克斯吹开麻省理工大门》,言外之意,不够突出的学生能够考上美国的著名大学应该非常荣幸。笔者倒是认为,学习成绩不够“好”,反而成为美国的香饽饽,这正击中了当今我们教育的弊端和差距所在。
什么是优秀人才?能够进入著名学府深造的学生应该更具有这个资格。什么是著名学府?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是,美国的麻省理工也是。要是在中国,何睦不一定能够被一流的中国学府录取,也就是说,他没有资格成为优秀生,而换了一种考察标准和录取标准后,何睦却能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生。同样的学生,在中、西教育评价中差距很大,这才是问题最主要的原因。
西方评价中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合作性,注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服务于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可能就是前文中说到的,“看中了我在文艺、体育上的专长,以及作为学校红十字会会员参加义务活动的经历”。实践证明,这种没有学习压力的环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民主、平等、富有互动性的培养模式更能让孩子精神快乐。其实这种学生符合我们倡导的新课改精神: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新课程三维目标。只可惜这样的学生虽然比题海战术培养出的孩子更有创造性,却屡屡在决定命运的高考中失败。
而反观我们的高考评价,尽管做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和调整,但是要想让孩子在学习面前快乐起来仍是一个奢望。在一张试卷面前,孩子们没有其他的选择机会,只能成为“模式化牺牲品”。
当然,笔者不是盲目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而是说,在扎实的学习基础之上,我们为什么不能放开一点捆绑非常紧的教育体制呢?如果我们在强迫、威严之余也能多一些柔和和体恤,在强化之中多一些宽松和人性,在应试之中多一些素质教育的真正阳光,那应该有更好的教育前景。这就是不少学者倡导的“T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知识深度与知识广度相结合、注重独立性与集体主义相结合、注重适应性与统一规范相结合,从‘学历本位’、‘分数本位’向‘能力本位’和‘创造本位’过渡。”诚如是,“不突出者”不但是麻省理工的香饽饽,也会成为我们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