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天地
让每个孩子在音乐课堂中“乐”起来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4-03-21 14:55:00
摘要: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使之发芽、生根、结果的是我们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要成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孩子心理、生理、智力、习惯的协调发展,才是音乐教育更为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兴趣 参与 自信心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 这说明了对音乐的感知莫过于全身心投入到中。现代音乐教育正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为了使所有学生能充分领悟音乐的无穷魅力,在音乐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全体学生积极的,自信的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认识音乐主要是依赖听觉、视觉的共同感知来完成,要感受音乐的美,就必须投入到音乐中去。随着流动的旋律、优美的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比如说我在上歌曲《牧马之歌》这一课时,运用了制作的精美的课件,创设了河流、草地、马群等一系列有关歌曲情境;然后歌曲中的马群通过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邀请学生参与游戏等等;这样以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来。
心理学研究,按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音乐情境的设置等),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
二、设计音乐教学活动时,必须增强其趣味性
音乐活动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活动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多次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
在学习歌曲《青春舞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唱准歌曲中出现的切分音、附点音符较多的歌词,我利用伴奏乐器如:铃鼓、沙锤等,当学生们熟悉节奏型后,就将难唱的地方轻松的唱出来了;然后请同学边唱边表演动作。其实这在传统的音乐课中是一个听唱单音的音乐活动,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音乐活动的趣味性大大的增加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其中。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更应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
三、音乐教学活动也应该动静结合,动中有静
乐者,心之动也(《乐记·乐象篇》)。这就是说,音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音乐教学活动如果忽视了学生们的心理因素,也不是一堂好的音乐课。通过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不仅培养他们动脑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天真稚嫩的孩子们,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地想象。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音乐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每个音乐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歌词、乐曲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等思想教育。
四、增强学生自信,使每个学生大胆的在音乐活动中展现自己
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将成为强者,反之为弱者。因此,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音乐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表演性,即可听性、可观性、可感性和可悟性。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忽视学生的“学”,把教学过程“双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变成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的过程。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处于被动地适应教师教学,接受现成知识的“机器”,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音乐,尤其对于个别音乐素质不佳的学生,或是身心有缺陷的特殊生,应多采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者结合的评价形式,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因为这些学生往往对音乐怀有强烈的渴望,但在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中并非主动参与。所以,在音乐教学中,不要忽视他们在音乐表现中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或任何一次参与行为,寻找一切机会表扬、鼓励他们。
总而言之,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不喜欢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充当知识的容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学习音乐内化为自我的需要,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自觉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从而领悟音乐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借助音乐的神奇力量,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出一大批有艺术涵养,高素质的人才!
- 返回
-
上一篇:鱼鳍的作用
下一篇:2003市级获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