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历史课堂提问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综文组 张卫新
[关键词] 思维品质
[摘 要] 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
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而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广阔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几个方面。要使历史教学达到启迪、挖掘学生潜在智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以适应时代需求的目的,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思维品质,因为它是发展能力尤其是智力的突破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探讨如何“优化历史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这一问题。
一、投石激澜,启导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又叫抽象逻辑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思维活动的深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一些看似“浅显易懂”的内容不求甚解,轻易放过,其实并未真懂。这种“思维惰性”使一些学生对学习中的疑点、难点浅尝辄止,从而导致其思维表现出较大的肤浅性。为此,课堂上应提出恰当的问题,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其深入思考。如在讲授“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就人民解放军“粉碎全面进攻”和“粉碎重点进攻”这两个内容进行认真阅读。从学生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在阅读中似乎对此内容极容易就掌握了,从现象上看,仿佛“无疑”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设问:①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进攻一开始是全面进攻?②全面进攻被粉碎后,国民党军队为什么要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③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问题设置后,学生即处在心理失衡以至剧烈冲突而又积极渴求解决矛盾之时,对此,教师应及时相机诱导,使学生能领略到“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乐趣。如就“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这一问题,我启发、引导学生思考:a.毛泽东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的?它起了什么作用?b.战争一开始,人民解放军正确执行了怎样的作战方法和作战方针?试举例说明。c.人民解放战争为什么会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样,既使学生疑惑消除,又有助于把他们的思维推向更高层次,使其对问题的认识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探寻事物之本质。
二、巧设障碍,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自主程度。它是中小学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智力基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提出似是而非的观点,给学生的思维设置障碍,意在诱发学生的思辨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以求见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如讲授完“罗斯福新政”一课后,我设问:“为什么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呢?”待学生思维萌动后,又有意作了回答:“因为罗斯福新政‘新’在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危机,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来缓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来消除经济危机。”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后,有的反对,有的同意。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很快,他们既弄清了教师“错误结论”的原因,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由这个矛盾带来了生产盲目扩大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因此,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根除经济危机。这样,既使学生深化了知识,升华了理论,又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三、扩充延伸,拓展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发挥作用的广阔程度。历史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应有一定的广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解、组合,进行前后对比、左右交叉联系,变学生的狭隘性思维为广阔性思维,以增强教学效果。如讲述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这一课后,可这样提问:“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有哪些?这些斗争为什么会失败?”这样,不仅做到同类知识的新旧联系,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认识。在实践中,教师只有通过扩充延伸、综合分析、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途径,才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四、变换角度,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各种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或改变原来思维方向的思维品质。为使学生突破旧的思维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打开新的思路,教学中对同一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切入”,以获取最佳效果。如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不仅可以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性质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而且也可以变换角度设问:“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对同一问题采取变换角度的方法提问,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变通性的能力,又有利于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也能较好地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诱导争论,激发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对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评定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对某些特殊的历史问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诱导学生争论,以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如讲完“戊戌变法”后,我设问:“有人持这样的观点:‘如果袁世凯不背信弃义,出卖维新派,那么变法是不会失败的。’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不同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假如袁世凯不向荣禄告密,那么慈禧太后就不可能发动政变,来囚禁光绪帝和逮捕、杀害维新派,即变法不致于会失败。”而有的学生持这样意见:“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凶猛,他们强烈反对变法,而维新派力量薄弱。这才是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提出如下观点:“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应是:第一,是由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的,即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第二,维新派依靠的对象是无任何实权的光绪帝,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我及时点拨、诱导、总结。这样,使学生在争论中形成统一,并很快获得正确结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注定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命运。袁世凯的告密,只是加速了变法失败的进程而已。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六、引入竞争,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教学中,应恰当地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如讲述完“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一课后,我设计问题让学生辨别真伪,令学生分组快速抢答: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①“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③“七君子事件”是国民政府坚持“不抵抗” 政策的结果。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通过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综上所述,优化历史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既是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智力型”转化的关键之举,又是学生“深入的阶梯,长进的桥梁,触发的引信,觉悟的契机”。
优化历史课堂提问,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但是,欲达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应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结合学生已有的思维水平和知识结构,为学生进行思维铺路搭桥。启发的方式可采取以旧引新、步步释疑、点拨诱导等,这样才可达到从已知到未知、从抽象到具体、从特殊到一般的目的,而决不可超前指路、越俎代庖。这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
[参考书目] 《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实用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