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只是交流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5-29 15:32:00

只是交流
    教育处 赵敏战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即目的的一致,途径各异。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要想教好、学好,道理也是如此。坦白的讲,这不能称什么经验,只是工作八年来的一些体会。借此机会结合工作实际和学科特点,与各位老前辈和年轻同仁进行交流。
    第一、与教改同步,关注细微变化
    各位语文老师如果留心的话会发现,新版六册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了不小变化。六个单元全部是文学作品单元。第一单元破天荒的安排为诗歌单元。这也不难理解,诗歌能够集中体现文学欣赏的特点和要求,能让人展开想象和联想。第二单元散文单元。五册课本上也有散文单元,但作为真正文学欣赏的散文教学,只有第六册才有。第三单元小说单元。教学目标由以前“提出三要素,以人物为中心分析小说”转变成“重点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第四单元增添了戏剧文学和电影文学。像《一个都不能少》、《泰坦尼克号》等风行影片都赫然列入其中,让我们不禁耳目一新,感觉教材与自己的距离一下子近了许多。很显然,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而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趣、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作用,所以文学欣赏、文学教育理应成为语文教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实这种变化是必然的。在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新《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一节中说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教材每一次改革都标有很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日益接近生活、贴近学生,它的改革,预示着大方向的变化。对于老师而言,我们要把握方向,关注教材改革,同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
    第二、精心打造学习主体,逐步完善学生综合能力
    今年暑假到大连参加新教材培训,现中语会副会长、上海特级教师陈忠良会上说的两句话我感觉非常有道理,也很实用。他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重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特级教师余蕾说“年轻的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不要太过平静,要经常跳出自己的天地来思考,向自己挑战。”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由,按常规语文理应成为学生比较喜欢的科目,但在现实中却遭遇尴尬: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喜欢语文。众多学生喜欢阅读课外文学作品,但不喜欢教材所选文章;他们喜欢以独特角度评判人和事,却不喜欢在课上踊跃发言;他们喜欢信马由缰的涂黑抹鸭,却不喜欢写条条框框下的规范文章;他们习惯在思想上计划进步的蓝图,但在实施过程中却给自己打了很大的折扣。在学生眼里,语文不是分析就是写作文,潜意识就有一种排斥心理,这样的话他们怎能喜欢?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的。恕我直言,都是中考惹的祸。客观的讲,中考的成绩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不排除我们的功利思想过浓,同时学生和学生家长在求学上也有些舍本求末,急功近利了。不仅如此,就连国家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也说“考什么教什么,考多难教多难”。这属于大环境影响。但不可否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语文老师的有效引导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中考三大基本科目中,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本身就具有伸缩性,如果老师不能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巧妙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表现在中考中必然会有一些纰漏。教材的改革带动着中考的变化,中考语文三大块中,基础知识的分值在逐渐弱化,而阅读分析和写作的分量却在不断增强。120的满分中,阅读分析和写作所占比重为83%左右,感觉沉甸甸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基础知识历年来抓得比较紧,夯的比较实,问题不是太多。但后两项就难说了。上次期中考试过后,为了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学处曾专门做过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针对语文这科初三学生反馈来的信息95%集中在阅读分析和写作上。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写作。
    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培养的是他们的思想,训练的是他们的能力。写作集中表现的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它包括学生的观察、体验、思考、分析、积累、吸收、应用。在广度上他涵盖了基础知识和阅读分析。在我八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日常写作从来没有间断过。在我送走的前三届毕业生中,证明效果较好。
    教师节,刚毕业的学生回校看望老师。在一中上学的学生马韶茜、刘妙然深有感触的对我说:高中作文要求是要有明确的个人思想,字数800字左右。现在多亏初三的积累,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不再感觉是一种负担。他们所说的“积累”其实指的是初三日记。
    日记不同于正规作文,也不是一天一篇。在初三阶段,我要求一周一篇。内容上随便写,可写人叙事,可写感受发议论。写人可写你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关系好的人,有隔阂的人;叙事可写高兴的事,苦恼的事,辛酸的事,麻烦的事;感受可以写痛快,写痛苦,写烦躁,写无聊;发议论可以指点江山,激情四射,可以自以为是,喧嚣发泄。在内容上不过多约束限制,只要有思想,而且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就行。但在格式上我却有明确的要求:    
    ① 字可以没章法,但必须清楚。我跟学生说得很直接:中考作文中钢笔字和卷面占的分值看得见的是3-5分,其实隐性的分值远远不止这些。字其实就是一个结构,正如人的五官一样,不管你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不管你嘴大还是嘴小,不管你是胖还是瘦,只要五官端正,让人就感觉舒服。否则,没有人想看第二眼。再者,作文是写给人看的,字迹不清再怎么写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可以说清楚漂亮的钢笔字是中考路上的通行证。当他出现问题时,你的求学之路不会畅通无阻。如有不合格,我的要求会是“如果再清楚些,效果会更好。建议重写”。
    ② 书面力求整洁,尽量减少(或杜绝)涂抹勾划现象。由于习惯的使然,初三学生的作文中这种现象不是少数。我曾做过统计,一个学生作文中涂抹最多的达到39处。对这种问题,老师不要责备他们,实际上他们早已习以为常,自病不觉了。这需要老师行为上的纠正和帮助。试想:面对这么一份涂满“狗皮膏药”,惨不忍睹的作文,中考时,哪个老师会那么仁慈给你打高分呢?即便是语言如何精彩,构思多么奇特。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做到的是“取悦于人”。对出现的问题,视情况而定,在提出具体要求的同时,也给学生逐步自改的时间和机会。
    ③字数400字左右。对这一要求,90%的学生能达到,其余的打死也写不够。他们认为没什么大事呀!以致没的说没的写。这种情况或是缺少观察和感悟生活,或是不能学以致用,或是早就有了写作障碍。实际生活中你学生有什么大事,“9.11”不是你干的,中美建交你又没参与,“神舟四号”发射成功也没你得份。我告诉他们:学生无大事,我们关注体验的是平凡而普通的小事。课本里诸多名家所写的文章不都是生活琐事吗?只不过他们反映主题的写作方法是以小见大而已。我们只要细心观察,总有能写的内容;中考作文要求600字,分值50分。这相当于120个字10分,12个字1分,但这些字不是简单的文字拼凑,它要求有分量。我们只有学会学以致用,内容才会充实,才能达到物有所值。
    ④要求不管写什么,都要自拟一个鲜明有特色的题目。可长可短,也可引经据典。以期开拓学生思维,提高他们语言概括能力。常言说“题好一半文”嘛!在话题作文成为主流的今天,我所要的就是先声夺人。
    你不用担心学生不写。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希望被他人肯定和褒扬的心理需要。学生也不例外。尤其在初三阶段,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正是他们迫切需要的。他们需要努力,更需要动力。因此在每个学生的日记里,他们的每篇文章我都会用心去阅读,用文字语言和他们间接交流。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理解一些问题,没有斥责,没有刻意的批评,有的只是最大的宽容,真诚的建议。学生作品里有特色的题目,精彩的句子,新意的内容,独特的见解,个性化的用词我都会在本上明确的标出来,并给以直观的评语;同时还要拿到班里适时阅读,让大家一同欣赏,给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在这种氛围里,写的欲望就油然而生,他们能想也敢想,能写也敢写。思想有了的时候,行为就会成自然,习惯就会养成,兴趣会促使其他各项能力,比如: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同同步发展。
总之,归根到底,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不管教材变还是教法变,“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应在自身不断学习,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行动指南,永不改变。以上只是个人一点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当,希望各位老师不吝指正。
 
返回

上一篇:2007年第二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