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青少年生命科学研究院,培养创新人才
综理组 周素芬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三年前,受省科协的委托,在我校进行了一次兴趣、爱好方面的抽样调查,即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科学发明、制作等选项。当时,爱好科技的同学只占25%;三年后,又作了同样的调查,却占56%,相差如此之大,这不仅归功于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宣传,也归功于我校成立了青少年生命科学研究站(以下简称“研究站”),“研究性学习”是我站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能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可贵的思维品质,有效地培养了创新型人才。
“研究站”的前身是生物课外小组。回顾历史,我们曾利用每周五第八节、星期日和假期进行过多次有意义的活动。如解剖过家兔、小白鼠、狗心、狗肾等;给校园植物写标签;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调查、引种杜仲并进行系列研究;制作立体干燥花和叶脉标本;练习显微镜的使用等活动。同时也硕果累累,在第一届生物百项活动中我校仙人掌嫁接项目就获全国一等奖;在第4届“生物百项活动”中,焦楠同学写的《立体干燥花的制作》获河北省三等奖;第五届活动中,史芳、张倩写的论文《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杜仲的调查和引种》获河北省二等奖;“研究站”成立后,成绩更加辉煌,由董霖菘写的《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杜仲的系列初步研究》被推荐到“长江小小科学家”活动,获国家提名奖。第六届“生物与环境科学探索”活动中张超同学的《二次用水装置》获河北省优秀项目奖。我们还办了自己的“生物 报”,制作了精美网页,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些成绩的获得,也提高了我们的自信。
目前,我们研究站有许多课题小组,如杜仲小组;立体绿化小组;家庭和学校二次用水小组;校园垃圾分类小组;冷冻金鱼小组;研究各种水对植物的影响小组;温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等。人人有课题,事事有研究,人人想创新。在辅导研究站的过程中我有些体会,简述如下:
评价学生方法的创新:
评价学生的方法就是指挥棒,不改革评价方法,如果总以知识的识记水平为考核依据,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创新。只能打着创新的幌子搞应试教育。为彻底改变这种现象,我采取了用下列表现综合考察学生的评价方法。
1、能否提出问题和假设?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就是思维水平高超的表现。将来在社会上能有所作为的学生,往往不是在校内最听话的学生,而是最有创新精神的。而创新精神的最直观表现就是:会提问题。提问的水平,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反映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及独创性。很多问题,教师可能答不出来,也可能有关学科的专家们都会感到困难,但这往往就是我们的科研课题,也往往是他感兴趣的问题。我们研究站的课题也常常来自这些问题中。问题的来源可以进行横向思维、纵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更可以构想连续问题,穷追猛打,楼上建楼。
2、想象力是否丰富?平时在上课或科技活动中,及时发现并表彰想象力丰富的同学。
3、是否能利用身边材料设计实验?并设计对照实验?在探究实验活动中,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的表现,并鼓励他的优点
4、能否按要求完成实验?检验学生的细心、耐心,也可以发现一些踏踏实实的学生。
5、能否正确、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提醒学生认真看书,提前预习。
6、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注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这样往往能发现新问题,产生新办法,有所创新。
7、能否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考察学生分析问题、从错综复杂的现象和数据中看到本质,得出正确结论。
8、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独生子女的个性越来越强,尊重他人,合作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显得非常重要。而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意见的人,今后也是难成大气候的。
9、参与本系列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兴趣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10、本课题系列活动是否坚持下来?主要考察学生的毅力。
11、能否独立思考、另辟蹊径,勇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体现创新思维能力如何。
12、是否表现出对污染环境状况的忧虑?是否关注社会的发展,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
13、能否根据调查活动,积极提出处理方式的建议?它体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项能力很重要。
14、能否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语言表达能力相当重要,应通过每次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点拨学生,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15、撰写科技小论文、观察日记能力。只种不收,效果如何肯定不好。在写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
16、是否敢与辅导老师交流意见?多与老师交流,会发现问题,找到成功的捷径。
17、动手操作能力(动物解剖、饲养、显微镜操作熟练程度)。通过实验课和在科技活动中及时发现那些爱动手和不爱动手的人,尤其是后者,多加督促、多给机会。
18、获得信息能力、电脑在生物科学方面的应用能力。用现代最先进的科技手段表达科技成果,是每个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及时发现这方面的人才,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找机会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
19、其他特殊表现和行为习惯。
综合以上各种表现,每学期以观察一种生物(动、植物都行),制作一个标本,写一篇论文(或调查报告)或合理化建议;实验结果;论文;学生自制的手抄报、电脑排版的生物报;制作的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标本等形式进行全面、综合性评比。以参加各种竞赛获得奖励为荣。期末考试时,适当给学生加分,让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在分数中体现出来。这也要求教师平时多观察学生,多记录学生特点,虽然做起来麻烦些,但是评价更准确。对学生也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偏袒,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创新、实践、研究、探索的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选题:教给学生选题的方法:
1、设问法:如果你还没有选好课题,那么请你有意识的问一下自己几个问题:如周围环境脏不脏?市场环境乱不乱?河水清不清?空气净不净?食品好不好?废物多不多?动物有没有?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变得更好?
为了使得你的研究课题切实可行,更有获奖的几率,你在研究之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如问我能做到吗?---重视题目的可行性;有新意吗?---突出题目的创造性;有用吗?---讲究研究结果的实用性;有条件吗?---要因地制宜的开展研究。
2、分析事物缺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然现在科技已经很发达了,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缺点和不完善的地方。分析生活中你遇到的事物的缺点,提出你的愿望,用最巧妙的构思,最少的材料、最低的造价,最简单的操作方法做出来,就是你的发明、创造。
3、选题要结合学生实际,保持学生旺盛的研究热情。
根据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及本人的兴趣特长选择课题,不脱离实际,搞学生不理解、主要依赖科技工作者的项目。有的学校,一味强调科技含量,与研究所挂钩,工作主要是科技人员和老师做的,学生不理解,只是一时的热情,就不能激起学生永久的研究动力。初中生理化知识学得较少,要尽量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考虑学生的接受力,才能使他们保持连续不断的、旺盛的研究热情,也能更好地学好课本知识。如做些配合教材,为实验和演示实验准备材料,预做实验,改进实验甚至创新的工作;配合爱鸟周、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大型节日,与校内外各部门联合开展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环保普及活动,在活动实践中,发现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我们的杜仲、和二次用水课题都是学生在活动中,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认知水平,利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进行发散想象的结果。可以适当使用科研单位的测量仪器,但不能替代学生搞科研。
三、辅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
1、辅导员要广泛学习,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打好“提前量”。
2、提供实验器材:如将学校的标本夹、皮尺、干湿度记、展翅板等实验工具暂时借给学生使用。
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建立“家庭小实验室”,并交给学生自己制作实验用具。如解剖盘、解剖针、简易显微镜等,购买一些小试管和试管架、试管刷、试剂等。便于养成做观察、实验、改进实验的习惯。
4、开讨论会,这叫“头脑风暴”。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三个臭皮将,顶个诸葛亮”。每周定期的活动,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做。
5、科技辅导员信息来源要广、组织能力要强。要常与省、市科协获得信息;争取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必要时与社会各界联系,走出去参观学习、请进专家来讲座,开阔视野,启迪思维。
6、活动时间的选择也有讲究。学校往往是以升学为主,如果在期中、期末考试前学生因搞科研而暂时耽误了学习,家长、班主任都会干预,出示红灯,所以帮助学生调剂好科研与学习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好在放假前布置课题,期中考试前做小结,期末考试前一个月评奖、总结。及早发现好课题,重点辅导,准备参加市里评比。对搞生物科技活动“痴迷、猖狂”者,要让他(她)摆正好学习与科研的关系,先写完各科作业,然后再搞科技活动,做到两不误。
飞奔从满跚起步,成熟由稚嫩走来,若干年后,当“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当他们挤身于世界科学发明的前列时,有谁能忘记这当年攀登的一步步。
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