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透视
朱建华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是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对新时期国家教育事业提出的新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当今国际社会所明确的基础教育的两大目标是:
(1)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
(2)全民素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
所谓现代教育是以就业或适应社会为核心,以能力发展为特征,以人格发展为本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青少年中倡导: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学习(Learning to know)、 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随着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跟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和发展战略,是全面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要求。2003年秋季石家庄市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区,起始年级教师将面对基础教育阶段新的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就需要有一个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过程,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七次课程调整。建国初期,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该说是借用前苏联的基础教育模式,也就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20世纪30年代所提出的教育理论。他的理论一直主导中国教育的观念和行为——智育第一。他的教学五段法(准备上课、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作业))我们还仍在使用。前七次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化我们说只能叫做调整。新一轮也就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1996年开始进行调查研究,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确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2000年7月—2001年7月正式开始研制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1年9月1日第一批实验区开始使用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3年9月1日全国将有1642个实验区的3500万名中小学学生使用新课程标准,占同年级全国在校学生的50%。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第八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这句话中有两个重要概念:(1)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让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并不单把升入大学作为教育的成功,让学生充分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受教育者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迈了一大步,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能影响他进入社会。就是教育的成功。(2)所有:是指全部学生,像张艺谋的电影一样“一个也不能少”。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的国情咨文中对教育有这样一句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现在我们面临的是教育模式和理念的转变,是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1、教育价值观
我们所说的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是指教育要由精英主义教育转向大众主义教育,也就是说以关注少数有前途的学生转变为关注所有的学生。所以说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代表着个人英雄主义时代的终结,平等、民主、合作时代的来临。
2、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表征
具体表征:
(1)让所有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条件。
(2)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人生发展的基础,而非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3)让所有学生都能树立并坚定人生发展的良好心理品质。
(4)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学会经营自己的人生,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3、教育模式:精英模式转向大众模式
我们的基础教育不单纯是为高等教育服务的,而是要让我们的学生获得人生发展的基础,学会做人,做我们社会的合格公民。这就要求我们所有的教育行为和资源都应指向于所有的学生;而非部分学生。要求我们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促进学生的人生发展;而非专业化的增强。要求我们的课程评价的主旨应该是增强学生人生发展自信的发展性评价;而非销毁大多数学生自信心的选拔式评价。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
1、培养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
(1)创新与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环境意识,科学与人文素养。
(2)适应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健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
(4)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2、课程改革目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以下6个方面内容:
(1)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会学习。
(2)课程结构: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倾向,整体设计基础教育课程,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倾向,加强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
与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合作。
(5)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推行发展性评价。
(6)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
四、新课程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小学(1—6年级)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学(7—9年级)以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 年级 |
课 程 门 类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品德 与 生活 | 品德与社会 | | 思想品德 | |
历史与社会 (历史、地理) | |
科学 | 科学 (生物、物理、化学) |
综合实践活动 |
| 外语 |
体育 | 体育与健康 |
语文 |
数学 |
艺术(音乐、美术) |
地方与学校课程 |
| | | | | | | | | | | |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
以往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没有真正从课程自身结构进行调整,只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加或减少;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另外在课程改革中主要体现为“课本改革”,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换一本教学大纲,换一本新教材。
然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多方面、从根本上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其主要表现为以下10个方面:
1、转变教育宗旨和教育模式
——教育由面向少数学生转变为面向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和核心理念。
——学校教育由精英模式转变为大众模式,实现教育的平等化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价值取向。
——改变教师的成长模式,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发展同步进行。
2、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开展教育活动
培养新型人才应具备8种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反思与批判的意识、处理信息的能力、环境意识、科学与人文素养。
其主要表现为:
——适应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社会责任感,具有团队精神。
——民族意识,国际视野。
3、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
其主要表现为:
——描述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而非具体规范的教学内容;学习行为结果更清晰、更具操作性,而非模糊不清。
——体现对学生学习的共同、基本的要求,而非最高要求;教师不是简单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
——包容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非只是体现知识与技能。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
课程标准 | 教学大纲 |
前言 | 课程性质 | |
课程基本理念 |
标准设计思路 |
课程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内容标准 | 分学段内容要求(有案例) | 教学内容及要求 |
实施建议 | 教学建议 |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考核与评价 |
评价建议 |
教材编写建议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附录 | 术语解释 | |
案例 |
4、实现课程的多样化
——开发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鼓励并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方案。
——加快教材多样化建设的进程,给予教师选用教材的权利。
——鼓励开发校本课程,给予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利。
——鼓励共享课程资源,增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5、加强教育理论的实践转化
——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工作者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设计和开发课程。
——增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鼓励教育研究单位与学校之间开展横向沟通和交流。
6、实现课程综合化
在新课程标准中各个学年段均增加了综合课程的学习,随着年级升高课程分化程度增强。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
中学: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高中:基础课程中的学习领域,艺术学习领域中的综合艺术,各科目中的部分模块,综合实践活动。
7、调整课程结构
——建立并运行课程三级管理体制,(中央 地方 学校)。
——调整课程的体系结构,增设活动类课程和综合课程,倡导校本课程开发,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
——改造学科的内在结构,主要是学科中科目分解。
8、建立新的教材编写、出版与发行制度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21科课程标准,全国已开发和审定通过了128种690余册新课程实施教材。真正实现了教材的多样化。国家积极争取鼓励各地方教材编写和出版主体的多样化;教材自身特色的多样化,而非多本化;教材发行渠道的多样化;教材选用与使用的非唯一化,打破垄断。
9、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我们的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和实践新的课程标准,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转变。
——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由接受式学习向控究式学习转变(二者并存)
——由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二者并存)
——由单纯纸笔训练向注重实践操作转变(二者并存)
10、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首先我们的教师应该从简单的“工匠型”教师向 “专业型”的教师发展,(1)由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开发者。(2)由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参与学习过程、参与学习评价,合理利用课程资源。(3)由教学过程的监督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分享者,去与学生分享共同教育的资源、共同的知识、成功的喜悦、团队的情意并共同分担问题的解决。
同时我们的教师要经历新课程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要把握新课程的设计理念及其蕴含的教育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教育理论素养,积极开展互动式学习,积极进行课程开发,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尽快转变观念,以正确的态度,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