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一片蓝天
————支教工作的一点体会
综文组 袁 宁
调入四十中已有整整一个学期,每当我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移动鼠标,打教案、查资料时,脑子里总会闪过下乡支教的那所小小的乡办中学。那里的一切是如此让我留恋。
对于支教,应该说,我早有思想准备。早在1997年,我上大二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团中央发出的倡议书,号召广大青年学子学成支援贫困地区建设,参与“扶贫接力计划”。当时,从心底就产生了这个愿望。经过在狮子沟的一年锻炼,我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之前,贫困对于自己的印象多是间接形成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和纪录片《拨亮烛光》中贫困地区的教学状况让人触目惊心,而真实接触之后又有另一番感受。在生活条件、教学条件、信息、交通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现代文明的乡办中学里,我真切的感受到差距的存在。现在,每当回想起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回想起乡村中学简陋的校舍,回想起那坑坑洼洼的操场,我都感触颇深: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城市里的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各种学习、娱乐方式:上网、去图书馆、去运动场。而乡中的孩子们却连我们常踢的五颜六色的小毽子都没见过。他们还只是自己用塑料绳绑在制钱儿上做毽子踢。现在,每当我回想初一的一个小女孩好奇的看着我手中的小红毽儿,问我她可不可以摸一摸的时候那怯生生的眼神,心里仍不由得感到震颤:差距如此之大!对此,我们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一些新东西带到那里,尽可能缩小这个差距。
狮子沟虽未处于坝上,但四季气温明显低于市区和县城,夏天虽然是个避暑的好地方,但到下雨时,有的教室和宿舍会漏雨。教室里,课桌挪了位置;宿舍里,床也搬了家;连食堂的饭桌上都支上了脸盆。冬天十分漫长,积雪不化。乡村中学的取暖方式还是老式的炉子,教室、办公室、宿舍都一样,一天下来,脸上、身上到处都是灰尘。有一天早上,办公室的炉子没封好,灭了。等我生着炉子去教室上课时,孩子们看着我直乐,我才知道自己成了花脸儿。生炉子总是弄的一身灰,但那里却连起码的洗浴设施都没有,如果想洗澡,就得跑40里去县城或140里回家。在狮中,教师伙食由大家自己管理,无论是本校教师还是支教教师,只要在食堂吃饭,就得轮流担任管理员,两三个人一组,在当班的一个月内,负责买菜、买米、买面、订饭、算账,还得想着尽可能在少花钱的情况下,让大家吃好。第一次轮到我当管理员的那一个月,正值隆冬,每天我们要顶着刺骨的寒风甚至有时冒着大雪步行很长一段路去买菜,往回走时,连背带扛,煞是辛苦,这可是我从未有过的经历。而且所有任课教师都要轮流值周。值周教师责任重大,负责本周之内全校的各项工作,早晨需要吹哨叫学生起床,夏天五点半,冬天六点半,然后组织跑操,抓偷懒不起床的学生,查宿舍卫生,查早晚自习,晚上查寝。夏天还好,天亮的早。可是到了冬天,早晨六点钟还伸手不见五指呢。特别是晚上查寝时,要格外仔细,既要预防火灾,又要防止煤气中毒,整整一个星期精神都高度紧张。而且冬天每天只有两顿饭,早晨八点和下午四点,没有午休,连着上七节课,晚上再上晚班,看自习。一开始我们很不适应,不过慢慢也就习惯了。只是,一年下来,我的体重下降了十多斤。
乡中很缺教师,支教老师去之前,很多课都没开。到校的第二天我们就开始上课了。除了体院毕业的郭永刚干的是本行外,其他人都改了行:化学系毕业的小陈教上了初一英语,原来教语文的袁桂萍后来改教了物理,教育学院的孙静本来该教微机,但临时改成了历史,小安先教语文,后来改成了地理兼体育,聋哑学校的小魏和小赵分担初一初二的生物和地理,而我的专业是政治却担起了初三两个毕业班的英语和音乐,有时还客串体育老师,带着孩子们踢球、打球。在那里,许多教师的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少,课时多,跨年级、跨科目都是常有的事。但乡中没有课时费、晚自习费,更别说逢年过节的福利了。乡中代课教师每月的代课费仅有180元,然而,在这种条件下,大家仍然兢兢业业的工作,这种不计较得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深深的感动着我。
在这一年的支教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由于教学设施不足导致教学手段的单调。教师多数还是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活动,彩粉笔都很少,主要供班里出板报用。教具数量有限,连三角板、圆规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数学老师们都不能人手一套。体育课的主要器材是一个篮球。教学条件如此艰苦,但无论是支教老师还是乡中老师都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把课讲好,讲得学生爱听,爱学,学好,这就需要在备课过程中非常用心,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教学环节设计好。尤其是对于原来工作环境比较优越的教师,更得积极适应这种艰苦的条件。
信息的缺乏也是教学活动中一个较大的困难。信息的过度缺乏会导致创造力的丧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信息量过小会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生本身信息量过小会导致对教师所讲内容不理解。这就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很大的矛盾。学生们平时接受信息的渠道过窄,仅限于频道有限的电视和种类不多的报纸,很少接触电影和其他各种刊物,互联网对于他们来说更是遥不可及。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把一些新鲜的东西传递给他们。尤其是英语课教学,不仅要讲语言本身,还需要介绍有关的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比如超市购物、看医生、参观动物园、去公园游玩、举行家庭舞会、看电影等这些孩子们几乎从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我只能尽量用生动的描述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们对这门课感兴趣,他们才会爱学,才更容易学好。而且我一直相信“亲其师,然后信其道”,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我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入冬时,学校生火的柴禾不够,孩子们领着我们上山捡回一大堆,足足烧了一冬。他们还帮我们生炉子、打炉筒、堵耗子洞,有什么活动都会叫上我,踢球、打球、打雪仗、爬山、去水库捞鱼,孩子们爱找我聊天、唱歌。通过这些接触,我更加了解孩子们的思想状况,知道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加得心应手了。我虽然不是英语科班出身,但一直比较喜欢英语,上大学时,总去旁听英语系外教的口语课,英语成绩一直不错。所以,我首先树立了凭自己的实力和努力一定能教好他们的信心。然后多方了解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从老师和孩子们口中得知,这届孩子们基础很差,两年之内换了四个英语老师。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门课的教学都有连续性,一人一道手,频繁更换老师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孩子们以前几乎没上过听力课,这对于一门语言学科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孩子们基础差,有的连音标都认不全,又由于方言的影响,平舌翘舌不分,前鼻音和后鼻音也总混,给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现在想起一开始纠正孩子们口形和舌形时,他们全神贯注,但总绕不过个儿的样子,我还忍不住想笑。针对这种情况,我从音标入手,逐步加强听力、口语的练习,培养他们的语感。我尽可能让他们多说多练。课堂上让他们尽量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课下,尤其是晨练时,遇到读书的孩子们,我会用简单的英语同他们进行会话。孩子们由一开始的不知所措,不好意思,到后来基本上能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流,甚至有的还抢在我前面用英语向我提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喜欢上了英语课,英语水平特别是听力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中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中,最好的学生30分的听力拿到了27分。有的孩子说,原来有的本校老师非常严肃,不爱和他们开玩笑,也不爱和他们一起玩,而支教老师去了之后,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拉进了他们之间的距离。看着孩子们诚挚的目光,我由衷的感到欣慰,同时也感到支教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年的支教生活使我收获颇丰,可以说这不仅是克服困难积极参与支教活动的一年,更是参与教育实践提高教学能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真切的感受到山区教育事业急需具备多种素质的人才。在城乡差距仍然比较大的情况下,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投身支教事业,到贫困的地方,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不为别的,只为使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不仅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的呼吸,还能早日享受到现代文明撑起的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