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非智力因素,促进青少年持续发展
教育处 李建茹
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现代家庭中,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长日益重视孩子的教育,进行早期教育、特长教育、上各种补习班,希望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教育界的一大幸事。但是,多数家长注意的是智力的开发,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果效果不尽如人意。轻者学习成绩不理想,严重者造成心理障碍,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即使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来看,非智力因素也是制约学习成败的重要原因。有调查发现在学业不良的儿童中,5.7%属于能力困难,18.4%属于暂时性困难(由于情绪问题或适应困难),57.8%属于动力性困难(缺乏学习兴趣、目标不明确、不勤奋),12.2%属于综合性困难。可见真正由于智力问题而导致的学习困难学生还不到20%,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习困难学生,可以通过提高非智力因素而促进学习及各方面的提高。北大的后十名现象和南方的第十名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
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和可以表现出来的能力,追求天才教育,无异于拔苗助长。中国青年报记者陆晓娅曾发表文章,指出“当我们用拔苗助长的方式,逼着孩子达到成年人设定的目标时;当我们用大量重复的练习,窒息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时;当我们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不让他们去寻求自己的目标时;当我们不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忽略了他们的人格健全时,我们就透支了孩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没有一位家长愿意用孩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换取一时的成绩, 避免的有效方法就是发展非智力因素,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保护自尊心和自信心
适当满足孩子自尊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质,但是有一种高尚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有自尊的孩子竭尽全力作好各种事情,维护自我形象,而失去自尊的孩子则破罐破摔,充满了反抗。在朋友、同学、熟人面前不揭短,并且尊重孩子的发展方向,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保护自信心,自信是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前进的内在动力。如果家长和教师给孩子定的目标过高,使孩子几经努力也无法达到,孩子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丧失自信。帮助孩子制定目标,应当使其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跳起来能够摘到果子。另外不科学不全面的归因方式,也会影响自信和努力程度。决定成绩的因素很多,比如基础、学习能力、努力程度、试题的难易等,会影响学习成绩。成功和失败是相对的,有进步就是成功,努力了就是成功。挑剔的、不合理的比较、不切合实际的高要求、侮辱性的语言都会给教育带来失败,而且容易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前国家乒乓球队技术型队员韩玉珍的事迹足以说明自信重于技术。正确地看待成功和失败,有助于提高学习热情。
二、培养兴趣,增强发展后劲
美国畅销书《实现梦想的技巧》一书的作者巴巴拉.谢尔说:“你应该做你喜爱的事。你喜爱的事也就是你的天赋所在,只有热爱才会给你锲而不舍的动力,从而使你这方面的天资得到开发。这就是这个世界上许多人成就大事的途径,这些人和你和我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了解自己的需求,并且在生活中永远把它置于一切之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显示了孩子智力的优势,也预示着他的发展方向。
首先,应当保护孩子固有的兴趣。对于孩子固有的兴趣,一般不要硬性压抑,只要是无害的,就应当尽量鼓励支持,为之创造条件,并给予正确引导。在美国的一所学校里,老师正在讲蚯蚓,忽然一位男孩问到,蚯蚓好吃吗?老师如实回答,没吃过,不知道。男孩问我可以尝尝吗?老师说可以,男孩又提出,我尝完以后,可以给我加分吗?于是尝完之后告诉了大家蚯蚓的味道,后来,他成为一位生物学家。其次,在学习上最是好培养兴趣而不是关注短期成绩。比如教画树,您看到孩子画的并不规范的树,说树叶真绿,画上一些苹果就好了;等有了苹果,又说天上一定有个太阳;逐渐的又添上小草、人物、小狗等,孩子在鼓励声中完成了一幅很丰满的画,兴趣一定也会大增。
丰富青少年的课外活动如跳舞、唱歌、体育、办板报、下棋、书法、绘画、演讲、饲养小动物等等都会给学生带来灵感与成功,只要安排得当,不仅不不会影响学习,还会起促进作用。
三、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坚强意志
社会调查表明:儿童身心日趋脆弱,表现为:怯懦、任性、自私、自我中心、孤僻。如:评不上三好学生大哭大闹,被批评几句后抽搐。原因是独生子女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给孩子过于顺利的成长环境,缺乏必要的锻炼。一些成功的教育显示,必须给予儿童劣性刺激,比如饥饿、劳累、困难、批评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成长。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侯因踢足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对方索赔12美元,里根的父亲借给他12美元,要求一年内还清,从此里根开始了艰苦的打工之路,用半年时间还清了欠债。
给予挫折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并且主动教给他战胜困难的方法。做是非分明的孩子,而不是单纯老实听话的。坚强的意志、灵活的处事方法会使青少年终身收益。霸王别姬的的悲剧与宋庆龄辅助孙中山胜利逃出叛军陈炯明的包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四、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一个外露窗口,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健康的情绪应体现为喜怒有常、喜怒有度。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按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把人的主要需要划分为五大类: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人便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
作为家长,我们应当给予孩子最基本的物质生活的满足以及安全的满足,家庭的不安定酿造了无数的悲剧,河南省一位15岁的少年史聪,父母关系长期不和,满心希望父母和好,在希望又一次落空之后,愤然喝下农药,临死还希望能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家长的和睦相处。家庭中的不和使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自卑胆怯,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学习。这在个别咨询中常见。因此希望家长能尽可能的营造一种和谐安定充满生机的家庭氛围,使家庭真正成为青少年心灵的港湾。在此基础上逐渐引导他们发展更高层次的需要,直到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高玉祥在《健全人格及其培养》一书中强调:“抓住时机在青少年中培养健全人格,是关系到对现在和未来人才资源的保护的大问题”。走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误区,关心和发展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培养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新一代。
参考书目:
1、《教育心理学》 潘菽
2、《气质研究的新进展》,《心理科学》,2000. 2 陈会昌
3、《 论非智力因素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心理科学》,2000. 2 徐英、
4、《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2 高玉祥
5、《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干预》,《心理学动态》,2000.8 雷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