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阅读初探
语文组 武侠
关键词:创新意识 素质 精神文化
阅读,就是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它的本质是吸取。但是,在吸收的过程中,读者绝不是被动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因为阅读就是一种创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
阅读的基本要求是理解。在阅读的理解过程中,读者通过联想活动,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同阅读感知的新信息沟通起来,唤起相关的表象,激活再造想象,对文字符号及其蕴含的意义有了感性认识,进一步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从整体上把握读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意义,使认识向理性飞跃,最后达到准确理解读物的主旨和语言形式的要求,使读者获得精神需要的满足。旧的需要一旦满足,新的需要、新的不满也就产生了。因此,阅读的最高水平——阅读的创新意识便应运而生。
阅读的创新意识是阅读能力的心理结构中重要的因素。其主要表现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对知识信息单纯的、被动的理解和接受,而是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及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思维形式,有意识的、主动的去寻找、发现问题,通过创造性思考又产生新概念、新结论。就阅读的应用来说,创新是阅读不可缺少的能力。因为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如果缺乏创新能力,不能提取读物的信息应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即使书读得再多,知识积累得再丰富,也只能是“两脚书橱”,失去阅读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阅读的创新意识使读者超越自我、超越作者的认识的反映。在阅读的创新过程中,读者所强调的是自我超越,也就是说:“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再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观点认识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阅读的创新意识使读者的自我意识从满足现状中解放出来,被重新赋予开放的动态品质,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在阅读的创新活动中,但读者阅读后的认识不但超越了作者,超越了他人,而且超越了社会公认的既有水平时,也就将人类的认识能力推上了一个新台阶。阅读的创新意识活动不断承传着文化遗产,也不断创造着精神文明,不断生产着人类的精神文化。
因此,阅读的创新意识活动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活动。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根基又在于“自读”能力,而“自读”能力的关键是阅读的创新能力。这就是说,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的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
教师的责任就是遵循接受的规律,让学生成为“作品的最后完成者”,扩大创造的空间,使阅读教学成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这比套用某种理论来分析某个具体作品要重要的多。
要扩大创造的空间,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观念,确立这样的信念:阅读是一种创造,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对于启发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想象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题,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者”,而不是知识的存储器、教师灌输的对象。教师应该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是还原本文,使作品原有的语言特色得到完整的展现,这有助于学生领略作家的真实风格。
其次,摆脱“提示”“参考”的束缚。语文教材中的“提示”“参考”等等,往往分析得过于绝对,过于死板,仿佛对作品只能有一种理解、一种阐释。这其实是违背接受规律的,会影响学生的解读,妨碍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只有摆脱这种线性思维的简单推理造成的思维定势,师生自己去解读本文,才能使教材提供的“一服单方”还原为作品原来的“一剂良药”,消除在语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的“审美误差”,进入真正的审美境界。要注意一定要自己去阅读,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并以此作为分析研究的起点与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应鼓励他们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大胆探索,善于发现,勇于开拓。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要从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让学生注意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习惯于独立思考。
再次,引导学生提高解读能力和欣赏品位。读者的鉴赏品位使有高低的。读者的鉴赏品为是有高低的,受年龄经验和文化底蕴制约,他们往往与作品有时代的、文化的隔阂,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多读高品位的文学作品,在阅读实践中积累审美经验,不断提高解读能力和鉴赏品位。
文学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无结论”的世界,常读常新,给阅读带来真正的创造、发现的喜悦。让我引导学生走进这崇高的世界,去想象,去创造,让语文课堂成为创造的天地。
参考资料:
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
杨邦俊《阅读的奥秘》
杨为仁《阅读教学中的“意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