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走向新课程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5-31 18:00:00

走向新课程
综理组   史玉华
    新的生物课程体现了全新的理念:课程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突出了生活与健康这一主题,把健康教育列为生物学课程,使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的学习,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健康,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有关青春期、传染病和免疫、医药常识等健康生活的基础,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今后学习工作及实践活动的基础。
    新课程突出了“环境”这一主题,随着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增多,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增加“环境”这一主题,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新课程明确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生物学的教育,能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已有实验证明,非智力因素是人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新课程反复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出了“通过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初中生物学”的课程理念,这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标准中提出和安排了许多活动建议和探究活动案例,这对于实现培养目标是必须的。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
    1.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2.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3.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教师应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保证活动时间的落实。
    4.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5.探究性学习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
新课程增加了生物技术这一主题。随着生命科学的高速发展,克隆技术、基因重组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将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增加生物技术能使学生了解当代生物发展的最新动态及生物技术在社会生产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在新的生物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是传授的,还是学生主动探究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创造的空间。新课程改变了以往以教师活动为主体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逐渐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⑵合作学习。要把教学过程作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以及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
    ⑶尊重差异。学生的差异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因人施教”。对学生的评价也因根据不同的基础作出不同的评价。
    ⑷体验成功。要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强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返回

上一篇:2007年第二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