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综文组 刘钧
2003年8月1~5日,河北省教育委员会在唐山召开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培训班,在为期3天的学习中,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军教授就新课表、新课程的实施作了讲解,并对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存在的有关问题作了说明。学习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受益匪浅。我就学习的有关体会做如下的认识:
一、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1999年,我国开始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此开始。
为什么在世纪之交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大的方面说,是来自三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国际上国力竞争对基础教育的压力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二是鉴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改革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势必要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三是现行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有:(1)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的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最明显的例子是,现行的历史教学大纲或教科书在课程目标上,所关注的仍是知识目标。教学大纲所呈现的教学目的仍是详尽而具体的知识目标,而在能力培养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缺少针对性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向。(2)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仍存在“难、繁、偏、旧”现象,部分教学内容头绪多,内容杂,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偏强,难度偏高。(3)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仍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4)课程评价仍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上述数种现象,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试想,学生对一门课失去兴趣,还谈什么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
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更新教学观念,借鉴世界各国历史课程改革的经验,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跟上国际教育改革的浪潮。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是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是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实际上强调了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历史课程作为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应努力实现课程功能的这种新转变。
总之,通过改革后新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改革课程内容
新的历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坚持如下原则:
1、要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2、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
3、课程内容应是国家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即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4、课程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什么要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其原因,一是由于现有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二是鉴于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仍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
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因此,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中一个迫切的任务。那么,如何改变学习方式呢?或者说,学习历史究竟有哪些方式?学习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点,是每位老师应当做到的。第一,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要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向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转变。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五、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我们认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自身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1)在教学观念上,应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2)在信息传输中,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3)在教学模式上,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4)对学生的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
六、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
现行的课程评价和考试制度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在对学生评价方面,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在对教师评价方面,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所呈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所体现的教育理念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比,具有以下特点:
1.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突出了历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目标上在以下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
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
二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三是在知识传授中,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目标。新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革新了课程内容,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一是基本解除了传统历史学科对中学教学的束缚,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初中历史课程体系。
二是基本消除了现行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较大幅度地减少了繁杂的知识点,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降低了课程难度。
3.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了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为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
4.倡导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程标准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建议”,倡导新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5.为课程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6.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增加了教学评价部分。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各种评价方法,评价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成果,强调在历史教学评价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考察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要求,还要考察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强调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避免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课程标准力图改变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多、旧”的现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实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