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盐,适量才最好
综文组 董莹
内容提要:父母、老师给与学生的爱应是适当的,既不提倡无原则的溺爱 ,也不提倡过度的严厉
关键词:爱、溺爱、严厉
正文:
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睿智父母的爱》之后,突然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我们常常把父母的爱比作博大、深厚的海洋,我们也会把老师的爱说成是永恒、无限,其实无论哪一种爱都如我们生活中的盐,不可或缺,但绝对是适量才好。
有这样一位母亲,为了儿子可以舍弃一切,个人不幸的婚姻使她对儿子充满歉疚,儿子所有的“难题”都由母亲一手解决,这包括儿子在学校的交往、与老师的沟通、衣食住行的种种需求,甚至儿子吃水果都由母亲削好皮,切成小块再逐块插上牙签放到躺在床上看电视的儿子旁边。母亲是如此疼爱其唯一的儿子,但使她如何也想不通的是,她的心血换来的是日渐长大的儿子对自己的斥责和不屑,换来的是儿子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懒惰和不自控。当我听她诉说自己对儿子“博大”而“无私”的爱时,我忍不住想告诉她,正是她的爱把她和她的儿子淹了个半死。
溺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的腐蚀剂。在我国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是的,哪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爱的阳光雨露滋润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的生活呢?但满怀希望的父母是否想过,爱,恰如一把双刃剑,它在向人们闪耀甜美幸福的同时,也同时透射出负面消极的寒光。我们的父母们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前提下,各尽所能为自己的孩子们创造着无比优越的条件。于是我们常常会听到十几岁的孩子不会洗衣服、不会洗澡、不会剥鸡蛋,会听到某某家长专门为孩子雇保姆、雇保镖、雇值日生等奇闻。由此也足见父母为了孩子的一片苦心。但事与愿违,孩子并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龙成凤,反而长成了自私、狭隘、偏激、懦弱,缺乏自立意识、缺乏自制力、缺乏责任感、缺乏爱心与宽容的人,更有甚者,在父母的“呵护”与“包容”下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也许这就是古人讲的“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吧!
也许正因为懂得不可溺爱的道理,另一些父母便选择了“严厉”。不少父母是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我曾收到过一个男孩写给我的一封短信,他说,从小他就很怕爸爸,用爸爸自己的话来说是“能离开一丈决不离八尺”,因为爸爸可以理解和体谅任何人,唯有他除外;爸爸告诫他,打他骂他,无论何种惩罚目的只有一个:为他好,让他成为一个“人”。他说他可以理解父亲的心情,但无法容忍父亲的做法,为此他有过种种想法,包括出走、包括杀人和自杀,而理智又使他困惑,使他想到求助于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是胆战心惊地看完了这封短信的,因为我可以从字里行间体味出埋藏其中的恐惧与仇恨。当我把这种信息传达给那位父亲时,他满脸的惊愕使我终生难忘。这位严父用了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向我检讨他爱的失误。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成人尚且如此,未成年的孩子更是这样。美国的孩子这样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感觉要敏感一点,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该象对待您自己一样”;“我需要您不断的鼓励,不要经常严肃的批评我和威吓我,但要记住,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不要批评我本人”。也许这些话正能准确的表达孩子对父母的期望,对老师的期望,对所有成年人的期望。孩子的现在正是我们曾经历的过去,正是由于我们没有经验,所以当年的我们是那样渴望理解和关怀,那样渴望成人的公正的评价和正确的指导。我们曾和那男孩一样对斥责和谩骂充满恐惧和痛恨。当年的我们同样不能接受那“爱”的招牌下畸形的果子。严厉的父母是不是该将那份“都是为你好”的畸形的爱收拾起来,给孩子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关爱。自古以来,棍棒下的孝子不乏其人,但在教育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法制胜于人治的今天,在网络时代的今天,那一棵棵在孤独、恐惧和怨恨中歪歪扭扭长大的小树真的能成为栋梁之才吗?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时感到了困惑和无奈,于是,家长的目光又投向了学校。“让孩子读重点”已成为许多家长追求的目标。为此,家长们不辞辛苦,不惜重金,在这些家长的意识中,只要把孩子送进名校,就等于把孩子送进了成人成才的保险箱,为孩子找到了通往未来幸福的“金光大道”。虽然许多教育专家早就指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办一切,老师更不是超级保姆。但家长和社会的期望还是把高于教师职责的要求提到了教师面前。
为了不辜负家长的信任,我们很多老师尽心尽责,拿出对自己的孩子都不曾有的耐心和关爱,将全部的爱倾注给学生。学生的成绩、学生的情绪、学生的交友、学生的健康……所有关于学生的问题老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有学生的不足和失误甚至是与老师一点点不合拍都成为老师喋喋不休教育的话题,同样还是一个道理:因为“老师爱你”,而恰恰是这种爱令很多学生胆怯。
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回校看望老师的时候对我说出了三年来一直想说却没敢说的话。他说:“其实我们也知道您是为我们好,可是您天天那样盯着我们,天天都是一样的表情、一样的话题,我们就真的受不了啦。有的同学从您那里感受到的是无比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有的同学本来还是有点自觉性的,可是什么都让您说在前面了,最后只是感觉到烦,感觉没有意思。……”
听着他的话,我并没有吃惊,我在反思,学生也是自主的人,他们也要有自由的空间,有自己的秘密。聪明的老师应该站在学生旁边、跟在学生后面,用自己的智慧点拨学生的迷茫,用自己满腔的关爱做成一把椅,让学生在闯荡奔忙之后,回来小憩,聆听了老师智者的声音。
爱,是盐,不可或缺,但必须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