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公助中学效能浅探
夏强
(河北省新世纪教育产业论坛上的发言)
近几年,我国办学体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公立、私立学校并存的大背景下,1994年后在北京、长春、石家庄等地及一些南方沿海城市一批民办公助中学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民办公助中学的出现,已引起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关注,人们的疑惑也接踵而来:政府在大力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为什么又开办收费较高的民办公助中学?创办民办公助中学究竟能给政府、学校、社会及个人带来哪些好处?其实这些问题都能从民办中学中蕴藏的效能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所谓效能,就其字义来看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运用效能这个概念时,就不仅指事物所发挥的有利作用,而且指它的运作或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结果。本文试图从民办公助中学的有利作用和积极结果角度,对民办公助中学的效能作一尝试性探讨。
一、民办公助中学能够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弥补国拨经费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办学效益。
一般的说,效能高的学校应该是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出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学生的学校。从国家的投入和学校的产出角度来看,依托名校和热点学校创办的民办公助中学的效能是高于公办中学的。我国现存公立中学一部分是在冗员多、效率低、经费不足的状况下运行的,这些问题长期未能得到圆满解决。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世界教育报告》统计,我国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着占世界19.8%的中小学生。①国家现实的财力所能提供的经费在绝大部分公办学校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经费短缺是公办学校普遍存在的情况,特别是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紧张,造成公办学校难以获得足够的国拨经费。但是另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发展又使得社会上存在部分可供利用的财力和物力,不过这部分资源不能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去提取,而要由学校以交换或其它的合法手段来获得。在公办学校难以获得足够的国拨经费而社会上又存在着可利用的闲散资金的情况下,就有必要依托那些教育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公办学校,创办一些民办公助学校。民办公助学校大多是通过筹集民间闲散资金,租借社会上可利用的教学场所而创办起来的。民办公助办学形式涉及除学校财产所有权和教育根本方针以外的诸多办学政策, 更多地赋予学校以独立法人的权力,要求学校自筹经费。因此,民办公助学校就成为国家投入少、学校产出多的高效能的学校。正是因为这类学校的效能较高,所以一些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大量采用民办公助的办学模式。如我国的香港地区80%的中小学是由民间团体举办的,政府给予有力的财政支持并进行宏观管理,只有10%多一点的学校是政府举办的。②我国大陆的民办公助学校是基础教育领域中公办学校的一种补充形式,目前仍在探索试验阶段,将来有可能得到较大发展。
朱镕基总理在1999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使全国80%以上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依法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注重提高办学效益。 ”发展民办公助中学,正是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步伐、提高办学效益的好途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的任务,单靠公办中学来完成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一方面,虽然老城市如上海学龄人口正在下降,而在很多新兴城市如石家庄正进入初中学龄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另一方面,中学教育总体规模的急剧扩大使办学条件恶化的局面逐年加重,改善办学条件与投入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学龄人口的增长与严峻的办学条件形成反差,使得公办中学的承受力面临挑战。在公办中学,继续依靠增加班容量解决上初中难的问题势必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依靠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也不太可能,因为各级政府也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民办公助中学的出现和发展,弥补了公办中学在数量、规模以及办学形式上的不足,有利于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民办公助中学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给教育部门带来了良好的效益。比如长春市18所学校改制三年,吸纳社会个人资金近8个亿,其中拿出了35%用于薄弱学校建设, 使所有的学校都得到了发展,学校间的差距逐年缩小。③从民办公助中学产生的积极结果来看,发展民办公助中学能够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教育,分担国家经费短缺的困难,形成国家、社会、学校共办教育的局面;能够强化教育发展的动力,进而提高办学效益,推动本校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民办公助中学享有办学自主权,有助于学校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一定程度的自主办学是提高学校效能的重要途径。只有获得办学自主权,才能使学校释放更大的潜能,发挥更大的效能。民办公助中学实行的是有别于公办学校的办学方针──自主办学、校长负责、经费自筹,并坚持三独立的办学原则──独立法人、独立校舍、独立核算。民办公助中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办学自主权,因此它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创新,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创造具有特色的业绩。民办公助中学的高效能主要来自于他们走着一条“以改革求效益、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道路。从学校角度来看,实行民办公助办学模式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激励学校不断改革创新。民办公助中学实行自主办学以后,从学校自身内部就会产生改革的动力──因为不改革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改革已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由于民办公助中学享有办学自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所以校长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决定办学的策略,因校制宜地确定招生、教师招聘、课程设置及其它各项管理政策,校长还能够对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内部机构和职位设置等项制度进行有别于国办中学的深层改革,因此,校长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挥。此外,民办公助中学还享有私立学校绝大部分政策待遇,如独立法人、独立校舍、独立核算,可以跨区域招生或自行招收择校生,可以自行招聘教师并有权解聘不合使用的教师,而公办学校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如:若解聘教师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上级的批准、以后工作的安排、甚至政策问题。所以民办公助学校更利于根据自己的特点去主动适应环境,去探索创新。创新不是沿着已经规定好的路线前进,而是根据主客观条件大胆、灵活地进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找到适合于自己的高效能的管理方法。总的来看,依托名校和热点学校创办的民办公助中学吸收了“公办”和“私立”学校两者之间的优势,扩大了办学自主权,调动了学校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激活了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给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2、促使学校不断提高质量。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公助中学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大一些。民办公助中学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教师的工作热情,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民办公助中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选择教育的需求,而可靠的教育质量对于家长来说是作出选择的最重要的砝码。家长们付出教育经费投资,必然要求学校以较高的教育质量来确保其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升学作为回报。显而易见,如果民办公助中学不能保证教育质量,就无法招到每年肯交数千元学杂费的学生。因此,唯有千方百计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合理要求,才能使民办公助中学在接受市场选择和参与教育质量竞争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3、促使学校探索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同教育质量一样,对于民办公助中学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民办公助中学的成长和发展,基本路径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在教育质量“达标”的基础上创造“特色”。所谓特色,就是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去主动适应环境,寻求最佳的存在状态。教育特色的创造,反映了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教育规律新的认识与思考,体现了他们对环境变化的正确把握,表明他们在教育规律、环境与自身条件三者之间找到了新的、恰当的结合点。办学自主权是学校特色的温床。拥有办学自主权的民办公助中学更容易按照自己的特点办“活”学校,办出特色。民办公助中学所追求的特色,应当既能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利用学校的条件,又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目前大部分民办公助中学极为关注办学特色,他们在学生起点差异大、家长期望值高的状况下,加强外语、计算机及艺术教育,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他们在探索办学特色方面所做的工作,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并成为吸引生源的优势。
三、民办公助中学满足了人们选择教育的需求,有助于解决适龄少年入学难的问题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认为,有效能的学校是那些能满足各种关键相关人群(包括学校主管部门人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重要公众)的正当需求的学校,因为学校的运作要受这些关键人群的支配,因此,分析学校的效能就是评价学校满足这些关键人群合理要求的程度。④我们认为,学校满足关键人群特别是学生和家长的合理要求的程度,的确是评价学校效能的重要标准之一。比如说,某所学校能够基本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合理要求,能够向社会各方面公众提供满意的服务,它就会被看作是高效能的学校。在市场经济的因素越来越多地介入学校活动、校际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以关键人群需求满足程度作为衡量学校效能的标准似乎日渐重要,受到学校及社会公众的重视。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公办学校不能满足相关人群的合理需求,有的学校在教学质量上与人们的愿望存在差距,有的学校不能满足人们选择教育的需求。近几年,人们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不少家庭已具备了与选择教育需求相适应的经济承受能力。北京十一学校1997年招收的择校生中,工薪阶层子女占总择校生数的92.4%。⑤由石家庄市热点学校四十中学创办的求实中学,1998年招收的择校生中,家长属于工薪阶层的约占83.4%,1999年占86.8%,2000年占90%,而2001年达到91.7%。此外,近几年广大家长及其独生子女选择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家长们普遍感到,让子女在一所高质量的初中就读对孩子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们已经发现初中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就家长而言,从升学角度看,重点高中上大学的比例比普通高中大得多,而能否考上重点高中的关键在于初中的教学质量。如石家庄市区98届初中升高中比例是51.9%,而升重点高中的比例是18.4%(当时只有1中、2中、河北师大附中,现在重点中学较多,不可比)。基于以上原因,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子女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初中教育,于是不少家长根据目前小学升初中就近入学的原则采取转户口、转学、找人批条子等手段,以达到让子女进入质量较高、声誉较好的初中就读的目的。保守地讲,前几年石家庄市择校生每年都有上千人,每年在招生前的几个月里,市、区教育部门及热点学校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正常的办公秩序几乎被打乱。择校生的大量出现,致使一些学校严重超负荷,班容量过大。尽管教育部门、学校采取各种措施,杜绝择校生,但效果微乎其微。坦率地讲,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择校问题靠“堵”是不现实的。其实,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社会上有那么多人不断地坚持交费选择学校,说明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学校上”向“上好学校”过渡,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有些公办学校在教育质量上与人们的愿望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依托名校和热点学校创办的民办公助中学,不仅妥善地解决了教育部门深感棘手的择校生问题,而且为部分学生提供了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和特长教育的机会。
此外,民办公助中学的发展,客观上解决了初中入学难的问题。随着中小和新型城市的不段扩大,一些乡镇的城市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多数新兴城市入学适龄人口急剧增加,而中学建设跟不上,某些地段适龄少年入学难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以石家庄市为例:1980年市区居民人口是92.5万人,⑥2000年为185.6万,⑦」人口增加了两倍,从1974年到2001年,在此26年中中学只增加了41中、42中、43中三所。可以看出,现有的公办中学满足当地适龄少年入学已是捉襟见肘,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更是难上加难。依托名校和热点学校开办一些民办公助中学,等于增加了几所优质中学,这对解决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子女上初中难的矛盾,起到了缓解作用。
注释:
① 刘亚荣《就近入学和教育经济》,1999年2月15日《北京青年报》第15版。
② 高洪源讲义《学校现代管理》第一章《学校效能与学校管理》第7页。
③ 石家庄市教委主任徐英杰讲话稿《关于学校体制改革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第1页。
④ 郑燕祥《教育的功能与效能》,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254页。
⑤ 时晓玲《体制改革试验正初现生机》,1998年4月13 日《中国教育报》。
⑥河北省测绘局《河北省分县地图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1版,第4页。
⑦政协石家庄市委员会《石家庄历史文化精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9月,第1页。
参考文献:
汪明《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与对策》,1999年第1 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