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新课改赋予我们历史的重任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6-01 15:57:00

新课改赋予我们历史的重任
    语文组  杨雪君
    一、听课、座谈受益匪浅
    听育才中学的马红光老师讲课心神非常放松、舒畅,娓娓道来,把大家带进了活灵活现的《绿色蝈蝈》世界。既学到了昆虫的有关知识,又给人以情感的享受,也体验了新课标的具体实施方法,最有感触的是:
    1、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课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的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究以及反馈,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如,“蝈蝈爱吃蝉,他是怎么知道的”等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2、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在学习《绿色蝈蝈》这篇课文时,马老师采用了多种朗读方法,灵活多样,有听读、齐读、跳读、竞读、品读、评读等,各种读书方法,都是重视语文全面素养提高的具体措施。课堂中经常出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比喻、拟人的优美句子请你读一读”,“找一找那个词用得好,读一读,读出情”。这个环节,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读书的过程,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在诵读中把握其内涵,在诵读中品位其情感。在诵读中得到熏陶,形成语感。
    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每个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尤其是对有缺陷的(口吃)的学生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热情,鼓励加赞扬。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发展。
    总之,马老师的讲课注意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提高了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用自己自身的文学素养以及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以及热爱自然的情趣。
    二、孙校长讲话使人眼睛更明亮,心胸更宽广
    孙校长讲话条理清晰,思维敏捷,认识高度,理念新颖,道理深邃,有理有据,有效可行。听孙校长讲话是一种美的享受,更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孙校长讲话强调课改后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关注过程,优化过程,提倡好的方法。优化过程能产生优秀成绩。尤其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确立起来,它意味着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是有理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孙校长还讲道,“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除学业成绩外,重视学生其他潜能的发展,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探究与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用积极的眼光,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评价学生,对学生以极大的关注,关心。发现学生的优点,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的成长。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学校教师还用成长记录代售级学生发展的过程性作品与资料,考察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真实轨迹。
    孙校长对教师提出的三点要求,尤其有指导性意义。
    1、认识。课程改革是教师自己的职责,因此一定要提高认识。认识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由度越来越宽。教师一定要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方面带来的挑战,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新课程和教材发生的变化。
    2、学习。孙校长说,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高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同时,教师是最规范、最保守的群体,因此也制约了创新,这就必须加强学习,需要很好的学习。同时最有条件学习的人是教师,要学习专业性知识,也要学习非教育类的书籍,提高情商部分,以及自己的人格魅力。“教书的功夫在书外”,不要强调任何客观理由,去学习,办成一件事的理由和办不成一件事的理由是一样的。
    3、研究。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创新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平台和依据。课程建设者的身份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激活了教师经验,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指挥,也使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成为研究型、创新性的教师,成为杂家、百事通。具有综合素质。
    新课改赋予我们历史的重任,不等,不要,不靠。教师应大胆的去实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刻苦的学习精神,扎实的学习基础,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青岛育才中学的课改经验,使人终身受益。我们相信,它会成为激励我们课改的无比动力,使我们的改革步伐迈得更大,使我校的课改工作更加完善。
返回

上一篇:2007年第二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