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
数学组 赵冉
在我们班出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家长打电话过来很婉转的问我是不是不喜欢他的孩子?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个小女生很活泼并且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并且在我心里是挺喜欢这个活泼外向的小女生,于是赶紧问家长:“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家长说:孩子回家说,老师不爱和她说话并且老师上课做练习从来都不看她做的题。听完此话后,我回忆了一下发现确实是这样,进班后一般情况下谁和我说话我就和他说两句,或是有目的的找一些我认为存在问题的学生聊聊而且上课时做练习我也是找容易出错的学生看看,一般不容易出错的学生就不去看了。问明情况后,我又问了问学生在小学时的情况,果不出所料,该学生在小学是老师经常表扬的对象,是学生眼中的娇子。因此,到了这个新环境,没有了往日的赞美,同学羡慕的眼光,感觉自己被老师冷落了,被同学抛弃了。像这位学生的情况在我们班不是仅有的,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这种老师不爱我,同学瞧不起我的心理,整天闷闷不乐,无精打采。
这种情况使我想起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一句话: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即使是“好孩子”,即各方面表现都优异,过渡地的夸奖和赏识他们,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对、错,形不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
因此,我认为“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应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赏识”、“赞扬”或“奖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教育者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微微的点头,一句看似平常的表扬,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但是也要让孩子尝到失败的滋味,培养对抗逆境的勇气,因此,以“赏识教育”的态度为主,以“挫折教育”为辅,这样回适合更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