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怎能忘
98级优秀毕业生 全国英语竞赛特等奖,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一等奖;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 清华大学优秀学生 黄静波
班主任 郭兵海
敬爱的母校,亲爱的老师和师弟师妹们:
时间过得真快,虽然在母校生活的日日都历历在目,可掐指一算,自己却已经在清华大学生活了快有三年的时间了。出门在外的人是不能忘本的,作为一名“老”毕业生,我不敢给师弟师妹们做反面榜样。因此,值此母校三十周岁喜庆之时,我谨借一纸书信,表达我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首先我要感谢亲爱的老师们对我们的教育。初中时候的年龄,正是人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时期,成才、成人,都是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在老师一言一行的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的。我忘记不了,第一次得知班主任郭兵海老师是体育老师时大家的惊异,忘不了活泼的数学孟勇会老师,严厉的语文刘颖老师,风趣的英语董建英老师,亲切的政治蔡庄贤老师,严谨的物理高淑苓老师,和蔼的化学余荣丽老师。正是因为有如此多优秀的老师,才有我学业上的不断进步,才有一届一届的合格毕业生走出校园,走进高中,走向社会。
然后我想向母校汇报的是,我不敢忘记母校对我的教育。在顺利踏入高中的大门后,我认真做好学生应该做的事情,认真对待学习。并且,在初中参加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各门学科竞赛的基础上,我又参加了数学和计算机学科竞赛,都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并有幸作为河北省计算机代表队的一员,赴澳门参加了2000年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国家三等奖。后来,经过高三一年紧张的复习,在高考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如愿以偿地迈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这一切自然都与母校带给我的严谨勤奋的作风是分不开的。进入大学之后,我不敢懈怠,认真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大一和大二两年获清华之友-----“三和国际基金奖学金”与“宝钢奖学金”。今后,我希望我能够继续努力,不辜负母校的拳拳之心,能够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感谢之余,我也想与师弟师妹们絮叨几句,算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吧。
首先,初中这段时候,正是让谁都羡慕的年龄。然而,每个人都是个不大不小的“小大人”,正是处在学习做人和储备知识的时候。时间说来不少,却也不多。有句话说得是:如果人能站在生命的结束回过头来看着自己,那么人的一生会变得有意义得多。我想也没有这么复杂,其实只要想一想,时间总是要过去的,与其虚度,不如拿出一部分时间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而在我看来,思考与学习都是学生可以做的。思考,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人,要做怎样的人。学习,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另外,还要学会运用知识和技能,比如可以抓住机会,参加学科比赛、艺术比赛、体育比赛等等。这样,等到毕业时回头一看,自己的初中生活便留下了一些足迹。第二,成就所谓的“大事”并不难,尤其是在学生时代。学生是没有多大约束的,大可以放手做一些有意义又想做的事情。像考入清华大学这种听来很高的理想,其实只是这些有意义的事情之中很小的一个。我走进大学校门后,回头想想付出的努力,其实并不难,但是如果不敢以它为目标,那就是自己断了自己的路了。第三,要有耐心,有毅力。清华大学有一句校训,叫“行胜于言”,就是说,要实实在在地做,说什么豪言壮语都是虚的。然而我感觉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过分突出有表现力有所谓的个性的人,过分地渲染“天才”。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仅仅如此就会带来一种假象,好像成功是天生注定的。这就是过分注重表面的东西所带来的结果。实际上,即使是“天才”们,也要付出努力才能成功,然而这些东西被大家忽略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真正有实力的歌手,出道的时候也是要做出超人的艰苦努力,爱好者们自然能举出许多的例子,我就不多谈了。只希望大家不要以刻苦勤奋埋头苦干为耻,能够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一条自己的路。
最后,再次感谢母校对我的教育,愿母校越办越好。
2004/4/25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