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点 新感觉
——威海学习总结
语文组 武侠
在今年的7月23日——7月29日,我们到山东威海,参加了《语文周报》举办的新课程培训,有幸倾听了吴心田、余映潮老的的报告,观摩了程翔、余映潮、李卫东等名家的优质课展示,如沐春风,眼界大开。静心思考,收获颇丰。
一、教师本身的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在报告中,各位名家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教师的个人素质。正如一位教育局长不无忧虑地说:“以目前教师的素质,要实施好新课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务之急是要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教师要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一些教师反映,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困难。很显然,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
从作课的教师来看,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刚出道不久的新教师,无一不是知识丰富、课堂驾驭能力极强的能手。朱震国老师是上海某电视台的主持人,他上课极富感染力,他的配乐朗诵《海边拾荒》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动听而美妙的境界。程翔老师沉稳的授课风格、分析人物时入木三分的语言;杨丽老师旁征博引的知识底蕴,都让人由衷的赞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朗读,或表演,或旁征博引,或缜密分析,各有个的长处,整个课程的引导无不显示着他们扎实的基本功与高超的综合素质。这样的能力,让上语文课真正成了学生们的享受。吴心田先生评价刚毕业不久就获得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的鲍学良老师时说,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其重要的目的,都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高素质的老师。
二、抛开功利心态,改变教育观念,为学生的发展负责。
新课标实施以来,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面对新修订的语文教材,该如何适应这个变革的形势,该如何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素质。专家在报告中指出,考试不是指挥棒,应该纠正曾经对考试的错误的看法。如果我们能够转变观念,不是考什么教什么,而是能够站在再语文素质的高度,放远眼光,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那最终的结果是你会站在考试的前面,所有考试的内容你在平时都已经教给学生,这就成了你在指挥考试,而不是考试在指挥你了,那我们害怕什么?我们还有什么牢骚可发?
几位优秀的老师在改变授课思想方面都是我们的榜样。饱学良老师上的是剧本《泰坦尼克号》,他没有只简单分析剧本的重要特点,而是把剧本的人文思想作为重要内容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通俗文化中所蕴含的至美境界。朱震国老师上散文课时。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妙,重在感悟。
三、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个环节,让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
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原有的教学空间内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决非易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环节,把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
纵观几位优秀老的展示课,我归纳了几个共同的特点:
1.教师的引导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几位教师在课上都注重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他们的课上表现得十分突出。程翔老师教《药》时,课堂气氛并不十分活跃,可能跟这篇文章中心比较深而学生没有充分预习有关,但程翔老师却能围绕文章的重点,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认识人物的个性特点,在他的引导下,本来艰深的课文比较容易就解决了。
2.精心设计问题,抓住文章关键。
新教材所选的课文长了,内容零散,知识点多。如果按照老的授课方式,每一处有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恐怕得上一个星期还不够。所以抓住重点内容,设计关键问题,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在展示课上,几位老师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一位老师讲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短篇小说将近一万五千字,是高中课文中最长的一篇,但他一节课就完成了该课的教学。他以文章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为主线提出问题,几个片断似乎都清清楚楚了。
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余映朝先生非常主张课堂教学的板块化,讲究课程内容的紧凑与课堂容量的广博。他作了两节示范课,每一节课的课堂节奏紧凑合有序。在讲冰心的《纸船》时,整节课安排了三个板块,重点内容突出,而每个板块出了老师的讲解之外,还扩充了很多课外的知识,学生在听听、读读、练练的过程中轻松的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哈尔滨的一位老师在讲小说《喂,出来》时,设计了“与课文交朋友,与人物交朋友,与同学交朋友”三个板块,给学生以亲切的感觉,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
这次学习的感受是很多的,更加感悟到语文教学的博大精深,也坚定了自己教好这门学科的决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