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人文教育
——参观杭州保俶塔学校有感
语文组 谷轶
杭州之行,使我对人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杭州保俶塔学校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贯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到学生的人格设计上,体现在学校的每一个地方,甚至每一个角落。杭州保俶塔学校的每一块石头上都刻着校训,每一层楼梯的镜匾上都写着“志存高远”等育人话语。因此,我觉得杭州保俶塔学校的教育是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的,并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从而“唤醒”人格,努力使学生──“独立的人”趋向完美。
不仅教育如此,其实语文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应是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生成的、实现的。也就是说,对语文学科而言,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它必须有机地融合在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段、篇之中。《课标》说得妙: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统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加,是单纯的表示并列关系的两个语文教学任务,而更多地是表现出它们之间相互包容、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整体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学会说“不”
教师讲学生听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通病。教师以教参为依据,学生以教师讲解为标准答案,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丧失了个性,成了毫无生命意识的知识容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因循守旧,照搬教参,对课文应当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以自己对文本的探究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才有个性,学生才能从中学到文本内容以外的东西。杭州保俶塔学校的徐欢老师在讲授《起点之美》一课时,就把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融入其中,培养了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意识,赋予学生一种说“不”的权利,给予他们说“不”的勇气,这是语文教学凸现人文性的途径之一。这不仅加深了文本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平等对话
信息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使教师不再拥有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当走下“神坛”,恢复平民色彩;也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习得过程的参与者,不存在高低之分,这是民主语文和人文语文理念的体现。杭州保俶塔学校的于满成老师在讲授《羚羊木雕》一课时,授课教师能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直至共同成长。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这种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三、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读者生活阅历、思维品质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文本的理解有很大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杭州保俶塔学校的徐欢老师在讲授《起点之美》一课时,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体会、抒发情感,张扬学生个性。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呼唤语文课堂中凸现人文关怀。这里我借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一段话作为本文结束语:“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和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就会有命运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