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教育反思——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一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5-18 09:27:00

教师如何做研究
教育反思
——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郑金洲
    一个教师是感性的实践者还是理性的研究者,其根本区别在于他能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教育反思作为教师的基本研究行为,其涵盖范围甚广,教育日志、教育虚实、教育案例等都应包括在内。本文教育反思的概念是从狭义上使用的,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它不同于日志、叙事的一般性记录和白描,也不像案例有明确的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线索,而是在记录教育事实基础上所进行的 思考和评判。这种形式在教师的教育研究中占大量比重,尤其在研究的初期。
    教育反思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而把这些思维活动记录下来,则可视为一种写作文体。它作为研究方式,运用简便,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时钟;它作为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写法灵活,可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忠实记录和反映,因而在教师研究中广为应用。
    教育反思运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研究中,至少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一)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
     专题反思有着明确的问题取向,常常围绕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这种反思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分析也相对较为深入。在教育教学中,可选择作为反思对象的专题是很多的。比如从教育个因素来看,可以使教育任务的完成程度,或是教学内容确定的适宜程度,或是教学策略选择的得当程度等;从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来看,可以是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和空间的程度,还可以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程度等。凡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几乎都可以成为专题反思的对象。
    整体反思常常不把反思的对象集中在教育教学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上,而是总体把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行为,就其中突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比如。一堂课后,教师可以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以下行为:
    1、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说达到了,标志是什么?如果说没有达到,标志又是什么?
    2、这堂课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在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后续教学的打算有哪些?
    3、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我在课上是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的?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
    4、这堂课上发生了那些令我印象至深的事件?这些事件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以后需要关注什么?
    这些行为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虽然缺乏专题反思的针对性,但可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有利于改进日后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即时反思与延迟反思。
    即时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立即对活动过程中的现象、问题或活动的成效等进行的反思。这种反思紧跟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者可详尽地回想活动的场景等细节,对活动本身作出分析和评判。
    一天下午语文课开课不久,我发现有个学生已经将头伏在课桌上。由于不想打断教学进程,我没有过多在意。可是没过一会儿,伏案的同学逐渐增多,其中个别学生已有鼾声传来,引得其他学生寻声窃笑,然后竟哄堂大笑起来。到底为什么学生提不起精神,瞌睡泛滥?或者说为什么语文课变成了催眠课?
    课后,我找到了那些伏在桌子上的学生,询问他们为何不能坐直听课,他们垂着头述说的理由大多是昨天睡得晚,很累。看着他们耷拉着脑袋等待着挨批的样子,我总觉得原因没那么简单。
    趁休息时间我与这个班级其他课任老师交流了情况,得知理科教师上课时普遍没有此类现象。我提到的几位伏案学生有的还思维活跃,反应快捷。这样看来身体因素并非主要原因,也或许不是原因。很多时候教师被学生蒙蔽了,往往以批评教育学生而告终,没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调查研究,反思自我。
    于是,我想通过本周的随笔来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的看法。因此,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随笔作业,题为《我眼中的语文课》。从作业反馈的情况我了解了诸多学生的真实想法,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文言文上课形式与学生的精神状态直接有关。的确,回想以往,文言文教学时,课堂气氛总是沉闷不堪,死水一潭,愈演愈烈也就发生了哄堂大笑的一幕。
(上海通河中学   施晓莺)
    上述事例展现的是一位教师在课上注意到学生的表现,并立即对这些表现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的过程。教师及时发现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将问题作为反思的着力点,力求使自己的教学在以后避免产生类似的现象,整个反思的过程与教学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过程共始终,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有的时候,教师可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是马上对课堂或其他教育情景中的事件作出系统思考,而是在以后结合其他教育事实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批判性分析,这种反思因其反思时间的滞后,可以称为延迟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年级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就越少,进入高中后几乎没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在课堂上常常无奈地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加重了学生对回答问题的逆反心理。一些学生也承认自己有心理障碍,手就是举不起来。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围绕这一问题,我结合新课程的学习觉得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享有一定的权利。首先,他们应该有犯错误的权利,在以前的课堂提问中,我一般都比较重视纠正学生的错误,忽视了学生所应享有的犯错误的权利。其次,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即有选择回答教师提问的权利,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问题他可以不回答或拒绝回答。而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我的提问,学生是没有这样的选择权的。再次,学生应该有评价权。过去学生回答问题主要是由我进行评价,而作为主体的学生是没有评价权的。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亟待改变。
(上海大镜中学   奚晓晶)
    这位教师的反思不是在事件发生后马上作出的,甚至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的,这种事后反思常常是汇总多个类似的事件后综合分析得出的,是对不同事件相同意义的挖掘和整理。
    (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
    反思可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始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既可以在备课时思考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估计是否合理,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实际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能否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现知识与态度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统一,即课前反思;也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如何,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课上是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利用课上的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即课中反思;也可以在上课之后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课堂上的一些事件对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即课后反思。
    为了有针对性地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教师在课上应随时把握课堂场景,留意课上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并注意将它们印在脑海中,以便课后“再现”,并进行评判。
    反思本身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要具有批判性分析的眼光,善于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相关的反思工作,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具理性色彩。但为了使反思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切实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和桥梁,在反思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九个方面。
    第一,秉承新教育理念,形成反思参照标准。
    反思只是一个手段,可以用来达到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既可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帮手,也可以成为背离素质教育的“帮凶”。教师在开展反思活动时,要以新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为参照点,注意形成反思的框架标准,实施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评判、思考活动。
    第二,具有鲜明问题意识,捕捉反思对象。
    有问题、有障碍才会有思考、有分析。教师在开展教育反思活动时,要注意形成自身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就拿教学来说,如果教师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就可能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发现问题。比如,在教学目标方面,可以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如果没有完成的话,原因是什么,教学目标设置得是否合理;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反思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否合理,能不能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反思什么样的方法比较适合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于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是否适应,在选择、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什么策略;在教学程序方面,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的推进、教学的结束等教学环节是否衔接得恰到好处,各环节花费时间是否合理;在师生互动方面,可以反思教师是否过多地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是否过度地使用了预设,是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纪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积极参与,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敢于提出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同学的看法,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否处于师生互动的边缘等。
    第三,联系已有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个人化理论。
    反思是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的,但并不意味着反思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完全引申开来,在思维深处将自己以往的经历包括他人相关的经历联系起来,或者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当下问题的思考联系起来,这样的反思才更有深度,更能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在教育反思中,反思者要致力于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构建个人化的理论,并不见得要一味认同他人的观点和认识。
    有一位教师就对自己组织的课堂讨论中的问题进行了如下思考:
    在学生全班讨论时,老师“站”在哪里?
    在上第一小节中,由于是上课开始,学生们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对学习的内容还不够熟悉,这时,我组织讨论“站”在学生的前面,引导学生的讨论和学习,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完整时,对他进行追问,有助于学生专注于问题,也有助于引起讨论。第二小节中,学生们的讨论异常激烈,他们争着发言,以至于老师必须制定发言的顺序规则,我根本“插不上嘴”,在这时,我“站”在学生的背后。第三小节中,与前两个小节有所不同,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出乎我和同学们的意料。讨论的内容似乎偏离了教学目标,但如果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不唯书、不唯上的学习品质看,它又有一定的意义。尽管有些跑题,有些出乎意料,但是为了保护学生们发言、讨论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们养成爱动脑筋、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我又以一个讨论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讨论,此时我“站”到了学生们的中间。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事先未做准备,我也需要在讨论中边组织边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注意到,学生们讨论的积极性并没有因为我的介入而受到影响,他们照样大胆地发言,甚至反对我的看法,课堂上散发着浓厚的民主、平等的气息。
(上海长宁区教育学院  吕洪波)
    如果这位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对课堂讨论与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进行反思,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独到看法和认识。这些带有个人化色彩的看法和认识虽然不见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对改进自身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具智慧,无疑大有益处。
    第四,要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化思考。
    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也是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的,但持续不断的系统反思却不见得是每个人轻易都可以做到的。作为研究的反思,应该是持续的、不间断的、系统的,它摆脱了零散片断反思的状态,将反思渗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初中作文教学的三次改进
    第一次尝试:让学生掌握作文讲评四步骤。
布置作文,写作前的指导虽然很重要,但我觉得作文的评改更重要。既然作文本上的评语作用不大,那么干脆就“权力下放”,把作文批改放进课堂,设法引起学生对修改作文的兴趣。我设计了作文讲评课的四个步骤:(1)复习写作基础知识,回忆作文训练目标和作文指导要点;(2)习作展示;(3)学生讨论,指导优点,并提出修改意见;(4)作文修改。
    第二次尝试:让学生书面记录评改意见。
    尝试结果,学生反应强烈。他们在讨论中发现了不少优缺点,并能针对作文的不足提出许多较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被展示的习作通过修改,作文出色了许多。但经过几次评讲讨论课后,我发现: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对自己的作文,除了订正错别字之外基本上不作改动。其中主要原因是,除了被展示的习作之外,大多数学生没有书面纪录,离开课堂后,就忘了修改要求,难以下笔修改。为此,我调整了作文讲评课的操作要求,让学生把对展示习作的意见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并对照自己的作文,及时记录课堂上提出的可供自己修改作文时参考的意见。被展示作文的习作者针对别人的评判,可以作自我辩护或说明为什么这样写作。让学生在争论之中明确写作要领。
    第三次尝试:让学生编好写作提纲。
    指导策略的调整,在一些学生身上奏效,但还有不少学生只稍作改动,改观不大。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照写作要求,觉得相距甚远,修改等于重写,太麻烦。确实,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写一次已是不容易,重写更是头痛。为此,我开始强调写作前要精思,编好写作提纲。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作文前没有计划,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写到哪里算哪里。凭感觉写出来的作文,能勉强凑足篇幅,但很难写出好文章。
    起初,学生虽然编写了写作提纲,但作文的随意性还是很强。原因是多数学生的写作提纲是为了应付老师。为此,我把提纲的讲评与修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内修改作文提纲,检查提纲与题目是否吻合,并把提纲写具体。教师巡视,挑出较好的提纲作示范。经过几次训练,学生作文偏题情况大大减少,作文讲评讨论后的“修改工程量”大为减轻。学生变得乐于动手修改作文了。
(李萍《初中作文教学之行动研究》,《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2—3期)
    上述实例中的教师把作文教学策略作为反思的对象,不断注意发现问题,又不断注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后续的教学中尝试改进这些问题,使得自己的教学一步步贴近学生的实际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这个过程就是持续反思、系统推进的过程,是教学反思的基本指向。
    最后,教师要注重将反思的结果用于实践之中。反思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切实变革实践,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而,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教育教学现象或问题的反思;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将反思的成果用于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改进实践状态,提升教学智慧。
(节选自《人民教育》)
返回

上一篇:2007年第二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