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出时间思考
文/游余良
卢瑟福是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一天深夜,他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试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试验。”卢瑟福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
勤奋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很有道理。很多时候,我们的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之中,却不情愿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实践上少有突破。由此,我想到了教师。现实中,勤奋的教师很多,他们起早贪黑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整天忙得连轴转。媒体也赞扬教师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在一些学校,如果有那位教师上班的时候翻翻杂志,手托下巴思考问题,领导撞见了大半不高兴,心里会想,你怎么不像其他教师一样埋头苦干!
教师教学工作固然要勤奋,但单有勤奋是不行的。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不快,原因很多,缺少一大批有思想、有主见的教师是重要原因。思想、主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建立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艰苦卓绝的思考。思考能提高思维水平,能推动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不愿思考、不会思考的人,工作老是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少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教师脱颖而出,但为数不少的教师还处在等待、观望之中,有时也有改革的念头,但期望出现现成的方案,找着别人的套路前行。这种想法要不得,课程改革不会产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路”。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都要在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立足于自身实际,摸索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改革方案,而这没有独立思考是搞不出来的。
所以说,每一名教师都要做思考者、思想者,不要把自己整天陷入琐碎的工作中,要腾出时间学习,腾出时间反思、总结。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只是勤奋工作、缺乏创新、没有思想的教师不能评为好教师。学校要搭建教师思考的“平台”,如举办教育沙龙、说课评课、论文竞赛、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教师多看书、多思考、多动笔。只有这样,一线教师中才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思考者、思想者。
(选自《世界教育信息》200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