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兴趣培养在课堂中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5-18 15:10:00

兴趣培养在课堂中
    语文组   李 芳(大)
    关键词语:积极性、联系、整体、语言、激发、语言符号、威信、仿效
    内容提要: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漫长的使用过程中,许多语言现象存在似是而非的情况,就是这些似是而非的情况造成学生学习中的偏差,但初中的学生又会由于自己已经懂得了一些就放弃认真深入的学习。因此语文的学习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到自己在使用中的问题,进而改正提高,达到大纲中的“正确运祖国语言的能力。”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有三个:讲课思路,教学语言,教师的威信。其他如教师对课文的挖掘、理清文章的思路等等都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不再过多论述。
    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历来被视为“基础中的基础”,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但是语文的学习具有长期性和习惯性,从我们会说话起就接触到语言文字,语文课很容易使学生觉得乏味,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受影响。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能力。
    一节语文课由许多步骤组成,思考课文结构线索、安排讲课思路、设计授课方式等,而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来说,有三个步骤值得重视:安排讲课思路、教学语言、教师的威信。
    一、合理安排讲课思路
    在安排讲课思路上,应以学生的接受情况为前提,充分考虑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每个问题和一步步的思路都有完整连贯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思考,乐于接受。
首先,注意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课文读懂读通,这是完成语文教学各项任务的前提。每一篇课文都集中表现了作者的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反映到文章中,就是一个完整的内容,不管它字词句段章如何组合,动用何种表达方式、都是为了表达一个中心内容、主题思想。语文教学中,分析结构、段落、层次,或是写法,其目的首先就是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单元训练任务渐进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因此,在进行单篇课文教学设计时,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对文章有完整的认识。
    如《七根火柴》一文表现了革命者为革命事业甘于献身的精神。我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沉浸在壮烈悲痛的气氛中,紧接着就让学生谈自已内心的感受,许多学生都表达出了自己抑制不住的感动,我再围绕这些感受让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达到这种效果的,这篇文章的感情线索,以及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等,学生们很乐于跟随老师去探寻这种感受的来由,达到了教学目的。
    其次,还需要选择教学的最佳角度。一篇文章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果拆零散卖,势必将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肢解成毫无价值的东西。但要品尝个中滋味却又是半大的馒头无处下口,加之有效的教学时间,也不允许面面俱到。因此这一角度要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全篇的作用。既能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和深刻理解,又能突出文章的重点、难点,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一篇课文中,选择并确定教学角度在许多有有经验的教师中有过许多成功的范例,有的从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入手,有的从文章的艺术特点切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能够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始终牵着学生的思维,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白蝴蝶之恋》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自读课文,由“我”救助一只奄奄一息的白蝴蝶谈开去,涉及到范围很大很广的概念,如对人性、生命意识、命运的思考。如果泛泛去谈,或者象其他课文那样去“讲解”,容易使学生难以接受。我先为这篇文章确定了两个角度,即“我”和“白蝴蝶”,分开来谈这二者的感情变化过程,以此为线,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再根据这些要点,进一步引申,“同情弱者是人性的基点,”“我”的人性的展现也由此开始;进而关注活过来后的白蝴蝶,这又涉及到作者对生命的关注——“你为什么对一个生灵弃置不顾?”并由此引导学生根据作者情感的发展为本文划分层次,及对达到这种表达效果的方法——修辞。
    二、精心组织教学语言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种语言群体的课堂教学语言具备着自身特有的体式。首先它不是日常谈话语体,其次,教学语言也不属书面语体,因为它除了规范化、标准化外,还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可感性等,并常常配用无声语言,是一种具有自身特性的综合性语体。
    以教学为已任的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领域中,课外活动中,还是在日常思想工作中,都应动用尽量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去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这不仅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需要,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美育的客观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以听为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讲究教学语言美,不仅可化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美的教育,施展学生在感知语言美的同时,去欣赏美,和创造美,而且对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和教育走向现代化诸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语言的简洁轻松优美能激发学生的喜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习上的厌倦心理,调节疲倦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保持课堂活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桃花源记》是一篇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文章,文中有许多对世外桃源的设想及描写,如果从语文知识上来说,无非是生动的修辞,整齐的句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等,而贯穿在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却不是可以靠讲解的,它需要教师用好的方法去引导。我在吸取同组老师的方法基础上,自己加以完善,以便与我的学生接受程度相适合。我采用镜头转换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拍摄影片,并在文章的基础上添加辅助情节,我用了许多富有感染力,引导性的语言:“在漫天桃花飘洒的季节,一位渔人一边唱着渔歌,一边顺着小溪缓缓划行,两岸绿草茵茵,布满桃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添加情节,学生们很有创意地为这幅美景加上用古筝弹奏的古典音乐,及弥漫天空的薄雾,开始顺着作者探寻桃花源的进程展开了想象,为这篇文章塑造了一幅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及的美好境界。这节课引出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如有的学生想象桃花林美景的存在原因是因为书中的“忘路之远近”,如果没有“忘”就不会有“忽逢桃花林”;有的学生根据这位渔人报告太守的行为,推断这位渔人的两种性格特点:一是希望这种自由美好的生活可以推广开,表达一种更广阔意义的博爱;一是他不讲信用,所以才“不复得路”。这些问题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探究能力。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已经是语文教育的习惯用语了。这种教学是以教师督促、指导学生通过熟读的方式来领悟文中乃到文外含义为主的,它历时二千多年,经过历代名家学者的提炼,总结,产生了许多格言,诸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因为我们都知道,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总是竭力寻找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写作时常有形象大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的现象,阅读时当然也有这种现象,甚至有时达到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地步。这一切都会使初中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这种状况很容易影响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怎样把这种不尽之意表达出来呢?
    教学语言作为情感外壳和激发情感的本身应富于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也必须动用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以及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为主的情感美的熏陶。内容上的不同,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的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语言情感因素并为之感染,讲课时,全身心地进入教学内容的角色,把充沛的感情,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去牵动学生的情思,点燃学生心灵之火,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这一角度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如讲授初中语文第二册《口技》,这是一篇以声感人的文章,描绘了各种声音交杂繁多的场面。“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我先抓住“遥”、“深”、“惊”等词语,遥闻说明很远,深巷中的声音又是若有若无的,甚至可能还有回音。进入情境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集体背诵,与刚才的朗读果然有很大区别。这时再让学生谈哪些词用得好,学生便能从自己的体会出发,找出许多其他的词语。
    除这些具体可感的语言形式外,还有一种语言方式不可忽视,那就是“无声语言。”语言学和信息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符号,但不是唯一符号。人类生活中用于传递信息的除语言符号外还有非语言符号,它包括人体动作和实物符号。在教学这一特殊信息交流过程中,便大量使用非语言符号,尤其是人体动作。这被称为“无声语言”或“体态语”,包括人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和姿势、面部表情,说话时人体的位置等等。教师常常要借助于手势、表情、眼神以及身体位置的移动来弥补语言表达上的不足。另外,如图表、模型、卡片,仪器等种种实物也常被用来作为传递信息的符号,在课堂上与语言讲解相配合,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和立体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心塑造良好威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威信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种要求,由有威信的教师提出,学生就容易接受,并且愿意将教师的一举一动视为榜样,主动去实现教师的要求和期望;相反,由威信不高的教师提出,学生就不愿接受,渐渐地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失去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威信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来源,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保证。学生确认教师所讲知识是有价值的,所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是正确的,就会自学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实现教师提出的希望和各项要求。学生会将有威信的教师看作心中的模范和理想中完美的人物,在自己的行为中无意地仿效。教师的威信可以帮助形成良好的授课环境。
    从教师威信的形成上说,教师本身的条件,是威信形成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崇高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基本条件。国内外许多心理研究工作者在各个层次的学生当中作过多种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往往都具有这些条件。我国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他们崇高威信的形成,都是因为具备如下的特点:首先,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为学生成长呕心沥血,决心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具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上课生动活泼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好,能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其次,教师具有优良的教育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师与学生的初次接触,特别是头几课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假如教师一开始就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表现出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育组织上能力,就会给学生以良好的印象,为树立威信打下基础,相反,如果教师从开始就表现为举止失当,情绪紧张,缺乏教师应有的素质,就会使学生大失所望,从而影响到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影响整体教育效果。当然,教师的威信也不是永恒的,教师在树立的威信之后,以后应注意保持和提高,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永远处于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状态,教师威信也就可以继续保持和不断发展下去。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动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心灵相沟通与社会天地相接壤。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愉悦、积极、主动地学到文化知识,并受到思想教育。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的理想境界。语文课堂是学习文化知识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天然宝库,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也包括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迸发出的智慧之光。
 
    参考书目:
    《教育理念哲学基础的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夏正江著)
    《教学观念的革新》(重庆大学出版社,刘良慧、张先华著)
返回

上一篇:2007年第二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