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起于怀疑
文 喆
研究的本质是创新,是发现或确定新的现象、新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研究应该起于怀疑。
怀疑什么?首先是怀疑自己过去的认识是否不够全面、不够正确或准确。有了这种“疑己”的精神,才会捕捉到生活中、教育中的新事物、新现象。如果以为“万物皆备于我”,什么事情都不新鲜,都是自己已经掌握或了解的,那么又怎么可能发现新现象或新事物及其关系呢?其次是怀疑自己刚刚接触到的新理论、新论法,抱着对什么事情都要先问个为什么的态度,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主动搜集各个方面的意见与事实,从而在“疑人”的前提下开展研究。如果不是先行有疑,而只是一门心思去寻找例子“证实”新说,那么,充其量也不过是证明了人家的研究,自己并不能真正对人类认识有所贡献,当然也说不上“研究”二宇。
要疑己,又要疑人,是不是提倡“怀疑一切”,会不会走向虚无主义?我想不会。因为研究从怀疑开始,却不终止于怀疑,而是要在设疑、质疑的前提下,小心求证,大胆探究,努力追求问题的解答。所以,研究者是从怀疑、从问题开始,却不应也不能停止在怀疑上,他要坚持追求问题的解答,并以旧问题的初步解决和新问题的再次产生,来完成自己新的研究历程、生命历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人描述的,不仅是没有找到路的苦恼,而且也是自以为找到路以后的新探求,这一点,与研究者的心路历程很相似。因为,人类探求真知、探求真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永无止境、永不停歇的怀疑过程,这中间会有许多苦恼、许多挫折,也会有许多喜悦、许多满足,但是,就是不会有大功告成的欣慰。
其实,疑己也罢,疑人也罢,都是倡导建设性地批判思考,都是提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破除思维定势,不断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思想解放的过程。不论是自己的固有认识,还是他人的新说新论,都应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生产与科研实践中进行认真的反复的检验,都应该特别关注有没有与之相反的事实或关系,特别关注有没有与其相矛盾、相冲突的现象或表现。经过这样的严格考验,“疑而后信”的“信”,才是真正的“信”,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具有个性色彩与实践指导作用的认识,才会转化成社会生产力,转化成个人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在生活中、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积极影响。
从怀疑开始而又不止于怀疑,从怀疑开始而又以积极求证和新的深入的怀疑来结束,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科研的基本态度、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