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时代的自主学习之我见
综理组 史玉华
内容摘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文从课程改革引入,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有效能的自主学习所需准备以及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师生关系 问题情景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进入了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这次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
1、本次教学改革的目的与主要任务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就教育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与核心任务。
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2)突破学科中心
新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3)改善学习方式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收、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例如:成长记录与分析;测验与考试;答辩;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集体评议……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要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从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主要任务、主要特点以及核心理念不难看出: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要务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改变过去的接受式学习为现在的发现式学习即自主学习。
二、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理论界关于“自主学习”的理论有很多,总的来讲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的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状态。
1、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主动性:“我要学”。
独立性:“我能学”。
独特性:“我会学”。
体验性:“做中学”。
问题性:“探究学”。
要想使学生真正的进行“自主学习”,之前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下: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人物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1)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族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其次,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
(2)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改变教学行为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中国教育报》曾反映“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走下“神台”,走出“灵魂的工程师、蜡炬、春蚕”等神化的情结,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才能获得解放,真正做到“我要学、我会学、我能学”。
教师教的本质在引导,引导的内容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在自主学习中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技巧,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正确的方法、策略以及教学媒体进行积极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习惯、能力和方法。
3、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是智慧的殿堂,也是展现师生生命精华的舞台。多年来,课堂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中的难点。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只有高效能的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保证学习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健康的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是要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维持学生的参与。
(2)教师要使学生明白相互尊重非常重要。
(3)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可信度,否则教师言行的前后不一致会引发很多的纪律问题,无法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
4、与自主学习有关的几个问题
(1)自主学习有许多分类方式,最常见的自主学习方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是群体自主学习中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形式,而学生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使讨论的时效性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的组织与引导。
合理分组,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①根据学生的小群体分
在学生中,自然分成一个个的小群体,在群体中他们各有优势,互相迁就,有着自身的、平衡的“等级”。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兴趣、行为模式、是非观念,目标等,有较强的凝聚力。他们之间的关系融洽,在群体内部学生的思想自由,各种思维能力受限少,可以打破座位限制,自由结组。
②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来分
A交叉合作
交叉合作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能力、特长以及性别进行合理搭配的一种分组形式,这种形式往往和座位就近安排。
B同等生合作
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可以分层次的将不同的任务分配给“优——优”合作, “差——差”合作的小组,这样可以适当平衡由于基础不同,在交叉合作中,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的学生觉得太简单而逐渐失去兴趣,而相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又因无法满足心理需要,自卑心理严重而逐渐扼杀学习的积极性。
开展小组学习,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划分小组或学生自行结成的小组中,必须明确每一个人的任务,要求人人有事做,培养学生一定的责任感;教师再配以适当的评价机制,维持学生的激情。在小组合作开展之前,教师应简单给予一定的指导;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参与,既能对学习有一定的监控和指导,还可以拉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利于教师由“高高在上者”转变成“共同遭遇者”。
⑵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引导
①问题引导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并且和问紧密相连。我们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问。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过去的“满堂灌”,到现在某些教师正在使用的“满堂问”,都不可取。
让学生“会问”,教师可以以问引问,更要提供高质量的范例。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时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教师可以以某个问题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矛盾之处的注意,使其产生疑问。
让学生“会问”,教师可将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的提问中。
让学生“会问”,教师要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提问。
让学生“会问”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它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它需要创造一个开放的大环境,需要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它需要教师创设宽松、民主、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又敢于表达自我的勇气。它也需要学生多方面的学识。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发问,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变能力、课堂调控艺术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②网络引导
将带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将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起到较好作用。
教师通过网络来寻求教学上的帮助,让网络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中的资源资助完成学习任务或做个别自主学习。下面以生物教学中的“激素调节”为例介绍。
A导入:采用问题情境或动画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进入情境。给出明确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
B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按照教师给出的目标,利用方便的条件,分工合作查找资料,并将资料整合成完整的课件。
C交流讨论:组织学生交流,调动学生参与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入网络交流。
D归纳总结,适当评价。
E反馈评价:提供检测题,并对有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评讲。
⑶问题情境创设与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自己建构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自主学习的有力手段。以下仍然以生物教学为例来介绍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①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比较关注的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原型,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进行 “呼吸道和肺的功能”的学习时,则用“感冒后会鼻塞、打喷嚏,第二天早晨起床又会感觉嗓子干”;“光合作用”的教学可以用“新疆的哈密瓜、葡萄很甜”,“在苹果果实上用不透光的纸贴出‘福’字或图案,达到促销目的”。
②通过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
③对问题情境进行假设,从而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假设的心情中进行思考。
④以生物学史作为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光合作用”一节教学,以普里斯特利等人的研究过程,作为问题情境而展开。
⑤民间谚语、广告用语,某些成语也可以为我们所用。
⑥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赤潮、沙尘暴、膳食平衡等,将这些内容略略加工,即可作为问题情境。
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可以进行调查、理论探索、合作绘画、撰写论文、调查报告,发倡议书等后期自主学习。
⑷多媒体技术与自主学习
以生物学科为例,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适当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家鸽”的教学中,可以播放一段家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优美画面,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再如:讲述 “生物多样性”时,就可以播放多种植物的图片和多种动物的录像,结合学生课下查阅的资料,甚至完全由学生根据课下查阅的资料来自行组织教学进度和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积极、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启发开导,启动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例如,在“肺的通气”一节的教学中,采用一段“宇航员登月,潜水员潜海”的录像剪辑来引入新课,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宇航员和潜水员为什么都要背着氧气瓶,进而提出人体为什么需要呼吸及如何获得氧气的问题,使学生立刻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纷纷议论起来,有许多学生都主动的去阅读教材,寻找答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改过程中,走下“神台”,具备新型教育理念的教师,必将能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多方发展学生的素质;同样,能够自主学习的学生也一定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
参考书目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自主与引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