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爱乃师德之源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1-12 18:01:00

爱乃师德之源
   张新洲
    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但是,如何把爱化为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让爱走进校园、充盈课堂、触摸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让爱产生智慧,让爱在孩子心中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这需要一个教师把自己内心自然形态的爱赋予真诚与智慧,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反思、积累、陶冶。
    爱,因走进学生的心灵而美丽。一位真正的优秀教师,必须留一份纯真,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你用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构筑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你才能真正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认识学生,你才能走进学生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捕捉到藏在学生心底、影响其整个人生的梦想与追求。这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动力,是师爱的根。
    爱,是一份尊重。尊重,是民主教育的核心,是爱的胸怀。尊重学生,教师必须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要“蹲下来”和孩子寻求平等的对话。尊重孩子,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潜能,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出错的权利。只有建立在尊重前提下的爱,才能自然地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沟通,才有合作的过程;有了尊重,教师才可能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了尊重,才可能有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生成。尊重学生,教师更不能忘记自己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教师从“教书”到“教人”的角色转换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优秀教师不仅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还应是一个“教学的专家”。一个优秀教师的微笑,总是浸润在他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中。缺乏尊重和智慧的爱是苍白的,学生的心中有一杆秤,称得出师爱的分量。
    爱,是一种艺术。毋庸置辩,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教育的全部过程都充盈着爱。伟大的师爱确有神奇的魅力,但是,爱并不神秘,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点点滴滴的教学生活中。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无限关爱,师爱无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短短的评语……这寄寓着教师用心传递的关爱,常常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爱,是一份责任。责任心,是爱的动力。当一个教师把这份责任镌刻在自己的人生词典中,他才能产生动力和激情,用心去呵护每一个灵动的生命。作为21世纪的一位真正优秀教师,必须多一份责任,要从孩子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用精心设计的教学,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责任心,是爱的生命。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一个教师触摸着自己的责任心,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爱才有价值、有生命力。
    爱,是无私的奉献。如果说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师爱的根,尊重是师爱的胸怀,责任是师爱的生命,那么,奉献则让爱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灵魂。奉献,是一种美德,是教师的天职。奉献,是一种境界,是爱的升华。人们时常用“春蚕”和“红烛”来赞美教师的奉献精神,但我们深感教师比蜡烛更永恒,照亮了别人,升华了自己;即使比作“春蚕”也绝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而是丝虽尽,却身不死。蚕化作蛹,蛹变成蛾,蛾又孕育、孵化出蚕宝宝,无穷无尽……这便是一种境界。当一个教师有了神圣的职业感受,他才能体味到奉献的精神旨趣。
    如果说师德教育是教师教育的核心,那么,爱则是师德之源。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能读懂“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这饱含哲理的话语。
                                                                             (节选自《人民教育》2005第1期)
返回

上一篇:2006年第一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一期